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遥感技术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蒸散发研究

韩惠  
【摘要】:祖厉河流域位于甘肃中部,是陇中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本文以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提取了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以及陆面蒸散发通量,进行了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研究和流域尺度地气水热交换的时空分异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 1.基于1978,1993,1998,2001和2003年祖厉河流域的五期Landsat数据,利用主成分变换方法,对原始MSS/TM/ETM影像进行信息提取,与地面温度和植被指数相结合,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提取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研究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耕地面积具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地面积具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分析了降水、气温等自然因子变化以及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土壤类型对LULC空间分布影响的基础上,认为人文因子是近3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利用基于TM影像开发的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tithm for Land)模型,对1993,1998和2001年祖厉河流域三期TM影像首先进行了NOVI、比辐射率和地面温度等地表参数的计算,然后反演了地表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根据能量平衡最终获得每日蒸散发量。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反演作物系数,最后计算月蒸散发量。对同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和蒸散发量进行对比分析,进行了不同的LULC对流域内能量和水分时空分异的影响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焦迎乐;;沙颍河中上游水面蒸发量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11年07期
2 何虹;夏达忠;甘郝新;;基于MODIS的水文特征指标提取与应用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1年04期
3 阳勇;陈仁升;;冻土水文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4 彭军超;郑艳伟;王剑;;广州地表能量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5 南卓铜;舒乐乐;赵彦博;李新;丁永建;;集成建模环境研究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初步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8期
6 王斌;;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7期
7 张卫华;李雨;魏朝富;靳军英;;不同水文模型在Broken流域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赵微;;土地整理对区域蓝绿水资源配置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刘彩红;朱西德;白彦芳;;近50年来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未来变化趋势预测[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新晓;程根伟;赵玉涛;周杨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蒸散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梁丽乔;李丽娟;;洮儿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洁;陈星;;过去300年来中国东部部分省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万昌;刘三超;蒋建军;赵登忠;;基于GIS技术的黑河流域地表通量及蒸散发遥感反演[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王玲;李晓宇;李红良;;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文集[C];2008年
6 黄耀欢;;基于蒸散发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管白楠;姜卉芳;薛善斌;姜毅;陈亮;;白杨河水库洪水预报优化调度[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8 程国栋;李新;康尔泗;徐中民;南卓铜;张耀南;;黑河流域模型集成与建模环境建设的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康尔泗;;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SVAT系统和表层过程研究的一些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郑婧;谢正辉;戴永久;袁星;毕训强;;陆面过程模型CoLM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耦合及初步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惠;基于遥感技术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蒸散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袁飞;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昭阳;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红霞;无径流资料流域的水文预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黎明;吉林省西部区域遥感蒸散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翟进;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灌区水盐平衡及生态需水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聂晓;三江平原寒地稻田水热过程及节水增温灌溉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8 雷慧闽;华北平原大型灌区生态水文机理与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马涛;湿地生态环境耗水规律及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娟;分布式陆面水文过程模式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彭亮;田间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3 孟强;山西三大盆地区域蒸散规律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董静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晓宇;黄河下游蒸散发耗水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朱云峰;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庄玉夏;大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D];吉林大学;2007年
8 姜玲玲;长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席武俊;基于RS与GIS技术的县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静;甘肃省天祝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唐婷 钱炜;“绿水”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水[N];科技日报;2009年
2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模型的现在与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本刊评论 高立洪;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水利报;2009年
4 记者 贾婧;全球气候变化致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多[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