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盆地东南隅新近纪沉积与环境演变
【摘要】:青藏高原隆升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新生代构造变形,而且还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目前人们对于高原开始隆升的具体时间、何时达到现今的高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环境演化过程的影响等的认识还存有较大分岐。
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诸多盆地是在地壳变形和隆起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沉积物是盆地水系范围内造山带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的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盆地充填过程中周围造山带的动力学性质,而且记录了沉积物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陇西盆地东南隅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两个重要构造带交汇处,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其南界西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南、北构造交汇、衔接和转换的关键部位,其东界六盘山是我国东西有重要气候与构造意义的分界线,因此,陇西盆地东南隅是中国大陆构造和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带。
本文通过对陇西盆地东南隅进行广泛野外考察和大量室内分析,综合各种指标分析结果与相关资料,主要获得了以下的发现与认识:
1、陇西盆地东南隅古近纪沉积以山麓洪积扇相红色粗碎屑岩为主,22Ma左右青藏高原构造活动使其变形,并形成地幔热源的钾霞橄黄长质火山岩喷发,新近纪地层不整合于古近系之上,表明至少22Ma左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变形远程效应己达青藏高原东北缘。新近纪以来陇西盆地东南隅形成沉积盆地,盆地广泛接受稳定的细粒河湖相沉积物,古生物繁盛,表明22Ma左右的构造活动尚未造成高原大幅隆升。
2、自西秦岭山前凹陷向北至广阔盆地及北部华家岭洪泛平原带,新近纪沉积厚度迅速变薄(即由1000m减薄为200-300m),沉积物粒径变细,沉积相发生明显的水平分异。在垂向上,15.6MaB.R以来陇西盆地东南隅沉积演化经历了如下主要阶段:15.6-9.23Ma洪泛平原和河流沉积,沉积以红色泥岩与钙质泥岩或钙质层(calcrate)韵律互层为主的“下红层”:9.23-7.1Ma盆地广泛接受湖侵,
|
|
|
|
1 |
贾建业,汤艳杰;环境演变的矿物标识研究新进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年04期 |
2 |
武胜利,韩洪凌,马燕,李志忠,吴焱;天山北麓500年来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张恭;贺兰山西麓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年02期 |
4 |
王乃昂;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J];干旱区地理;1990年04期 |
5 |
莫多闻;山西临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
6 |
贾铁飞,何雨;90年代内蒙古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9年04期 |
7 |
申洪源,朱诚,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8 |
何勇;“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3期 |
9 |
苏根成,杨云峰,秦树辉;呼和浩特城市环境演变与城市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
10 |
叶青超;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取得丰硕成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年03期 |
11 |
王建力,王勇,师玉娥;白龙江流域全新世泥石流与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2 |
吴碧华,伍永秋,王平;全新世环境演变沉积信息管理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13 |
韩美,李艳红,张维英,张丽娜;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
14 |
侯光良;许长军;樊启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
15 |
程柯;南极长城站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
16 |
钟巍;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的探讨[J];干旱区研究;1997年02期 |
17 |
阎顺,穆桂金,许英勤;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18 |
谭红兵,马海州,张西营;碳酸盐研究与其记录的环境变化[J];盐湖研究;2003年04期 |
19 |
王国平,刘景双,汤洁;沼泽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20 |
苏建平,仵彦卿,李麒麟,张应华,温小虎;第四纪以来酒泉盆地环境演变与祁连山隆升[J];地球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