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GAME试验取得的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和气象台站的冻土资料,从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高原气候及亚洲夏季风之间年际异常的相互联系入手,通过对观测事实的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高原干、湿季及东亚夏季风活动之间的联系。
本文选取藏北高原的沱沱河观测站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分析了在从冬到夏的过渡季节土壤冻融过程的水热特征及与高原热力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土壤冻融过程与高原干、湿季转换及湿季降水的可能联系;最后探讨了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根据分析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在沱沱河区域,土壤升温过程比降温过程慢,但土壤的消融过程较之冻结过程要快。短暂的天气过程引起的温湿度变化在60cm深度以上能得到较好的反映。与高原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含水量在冬夏过渡季节的增加幅度大(小),地表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就强,高原的热力作用也强(弱)。
2、土壤融冻引起的土壤增湿时间先于高原降水开始时间,春末夏初高原地区的土壤融冻过程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在高原地区局地尺度的水分循环中为高原湿季的开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雨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变化主要是高原湿季降水变化的结果。因此,与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湿度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干湿季季节转换的水分循环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3、土壤季节性冻融使得高原地表向大气的潜热输送随季节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热力程度的变化对局地环流乃至东亚大气环流有重要作用,并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强弱有联系。该区域冻融强(弱),潜热输送强(弱)、热力就强(弱),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强度也强(弱)。因此,高原地表过程中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
|
|
1 |
陆子建;吴青柏;盛煜;张鲁新;;青藏高原北麓河附近不同地表覆被下活动层的水热差异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
2 |
尚伦宇;吕世华;李锁锁;孟宪红;奥银焕;;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0年01期 |
3 |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植物学科研领域巡礼[J];生命世界;1978年02期 |
4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5 |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
6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7 |
张荣祖;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哺乳类》[J];兽类学报;1988年01期 |
8 |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
9 |
顾国安,张连弟,黎泽斌;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J];土壤学报;1992年04期 |
10 |
李希光;;世界第一高峰“变矮”了吗?[J];科技潮;1994年10期 |
11 |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
12 |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3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4 |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年06期 |
15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16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7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18 |
王国刚;;神奇的“中华水塔”[J];少儿科技;2002年02期 |
19 |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20 |
赵亮,李英年,赵新全,徐世晓,唐艳鸿,于贵瑞,古松,杜明远,王勤学;青藏高原3种植被类型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