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激光雷达资料模拟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大气边界层响应
【摘要】:本文采用新型激光雷达气溶胶探测资料和综合数值模式,以复杂地形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冬季典型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想试验研究了城市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将具有多重嵌套功能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v2.1模式与包含了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大气边界层耦合模式嵌套起来,构成新的WRF_ABL模式系统。在对模式系统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应用CAML~(IM) CE370-2后向散射激光雷达的探测资料,对2005年兰州冬季的烟雾层气溶胶辐射效应及大气边界层的响应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本文工作改进了已有的大气边界层耦合模式系统,对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在边界层模式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对烟雾层气溶胶辐射效应及大气边界层的响应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使用1989年NNRP2资料和1989年12月兰州城区大气边界层外场观测试验资料,对WRF v2.1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式对气象场模拟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然后,采用将验证过的WRF v2.1模式和大气边界层模式嵌套起来,对兰州地区冬季供暖期典型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和个例分析,得到了兰州冬季的大气风、温场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嵌套方案对大气边界层模拟能力较好,模拟结果与现有观测及理论较为相符,可以应用于兰州地区冬季烟雾层的研究。最后,利用已建立的与WRF v2.1模式嵌套的考虑了气溶胶的长波和短波辐射效应的边界层模式系统,利用激光雷达气溶胶探测资料,通过对2005年兰州冬季的个例计算分析,讨论了2005年兰州冬季的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边界层结构的定量影响。主要特征为,夜间气溶胶的长波辐射效应使50~600m高度内大气温度在1h内降低约0.13~0.18℃。风速在50~450m层内减小,减小约0.1m/s。白天气溶胶的短波辐射效应使地面层内增温,温度从地面至50m在1h内增加约0.65℃,50~600m高度层内增加量较大,约1.2℃,增温最大值在300m高度附近,为1.68℃。受增温影响,风场随之调整,风速在100m以下增大0.025m/s左右,而在100~750m高度风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平均为0.22m/s,其中最大减小值在300m高度,为0.6m/s左右。
|
|
|
|
1 |
陈家宜;低层大气湍流度的参数化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
2 |
程雪玲,胡非;大气边界层内羽流扩散研究[J];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
3 |
宗子就;;重庆长寿地区垂直温度结构特征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2年01期 |
4 |
杨洪斌;张云海;马雁军;;朝阳地区大气扩散参数计算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1期 |
5 |
刘梅华;;逆温对吴淞工业区大气质量影响个例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1992年10期 |
6 |
Michael Tjernstrm;Mark Zagar;Gunilla Svensson;顾青峰;;SHEBA期间北极大气边界层的模型模拟[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Z2期 |
7 |
宗雪梅;王庚辰;陈洪滨;王普才;宣越健;;北京地区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
8 |
杨华安;《辐射递温消散过程的分类及成都平原大气边界层递温演变规律的声雷达探测和研究》课题完成[J];四川环境;1996年02期 |
9 |
卢曦,吴文权;环境风洞的模拟技术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0 |
安俊琳,李昕,王跃思,石立庆,胡非,徐永福;北京气象塔夏季大气O_3,NO_x和CO浓度变化的观测实验[J];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
11 |
郝粼波;程水源;李明君;陈东升;王海燕;虞统;;北京城区奥运期间与其他时段激光雷达观测实例分析[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年04期 |
12 |
张强,胡隐樵,黄世鸿;估算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干沉降速度和浓度垂直分布的方法[J];甘肃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
13 |
张改霞,张寅超,胡顺星,刘小勤,杨陆军,陶宗明,吕勇辉,曹开法,谭锟,邵石生,胡欢陵;车载测污激光雷达对大气边界层气溶胶的斜程探测[J];光学学报;2004年08期 |
14 |
洪钟祥;《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J];大气科学;1993年01期 |
15 |
卢曦,程云章;大气边界层风洞实验的物理模型(英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6 |
金文,王元;风洞中模拟大气边界层的实验要求[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
17 |
刘静;;徐州农村秋季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的一般特征[J];江苏环境科技;1988年02期 |
18 |
刘小红,洪钟祥,李家伦,张玉林;北京气象塔秋季大气O_3,NO_x及CO浓度变化的观测实验[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
19 |
杨辉,刘文清,陆亦怀,谢品华,徐亮,赵雪松,虞统,于建华;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J];光学技术;2005年02期 |
20 |
倪章松,王奇志,贺德馨;工业区有毒有害气体扩散风洞试验研究[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