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肃北盆地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它的隆升是新生代地质史上的重大的事件,其演化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印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高原隆升过程的关键。
酒泉盆地和肃北盆地的古地磁研究成果为在该区应用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方法提供了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青藏高原北部的酒泉盆地、肃北盆地裂变径迹的分析,探索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本文采集了酒泉-肃北盆地的火烧沟、瓷窑口剖面和铁匠沟剖面的23个新生代碎屑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样品分离和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酒泉盆地源区在54.3Ma有一次快速蚀顶作用,33.8Ma-37Ma源区有一次构造抬升事件,在13-19Ma,酒泉盆地经历一次构造抬升冷却事件;肃北盆地源区分别在29.2Ma、26.7Ma、12.6Ma、8.7-10Ma构造抬升,在29.3Ma、8.4Ma、7.5-8.4Ma、5.3Ma、1.9Ma经历了构造冷却事件。以上构造事件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变形应力在54.3-40Ma前传递到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此后又发生多次构造变形,其中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约8Ma显著隆升,周缘山区约5-2Ma强烈隆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长周期夷平和短周期隆升的多阶段过程。
|
|
|
|
1 |
王成善,朱利东,刘志飞;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高原向北生长过程[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
2 |
孔屏;那春光;;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J];第四纪研究;2007年01期 |
3 |
孙火寿;;酒泉东盆地西部地质及地貌特点[J];中国地质;1957年03期 |
4 |
朱莲芳;马宝林;;酒泉盆地西部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J];石油学报;1981年04期 |
5 |
赵贤正,夏义平,潘良云,谢结来;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2期 |
6 |
赵振明;李荣社;;青藏高原北部不同地区河流和湖岸阶地的演化特征[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7 |
肖文华,由成才,谭修中,任晓红,杨红梅;酒泉盆地窟窿山地区撕裂断层与油气成藏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3期 |
8 |
刘百篪;曹娟娟;袁道阳;何文贵;;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J];地震地质;2008年01期 |
9 |
段克勤;姚檀栋;王宁练;田立德;徐柏青;;青藏高原南北降水变化差异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
10 |
于乐江;胡敦欣;;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1 |
由成才;肖文华;方晨;;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构造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9期 |
12 |
薛金友;别洛齐明磷灰石矿床[J];化工矿物与加工;1975年06期 |
13 |
陈熙玮;;藻类制成的骨头[J];世界知识;1992年02期 |
14 |
方晨,孙万高,唐光华,杨克荣;窟窿山逆掩推覆带速度建场及其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3期 |
15 |
;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综合研究主要新进展[J];西北地质;2005年03期 |
16 |
于浦生;李荣社;计文化;杨永成;孟勇;赵振明;陈守建;;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J];西北地质;2007年04期 |
17 |
李德宇,王佩玲,刘建成;磷灰石型富轻稀土铈族Lessingite的晶体结构[J];硅酸盐学报;1981年04期 |
18 |
张余丰;磷灰石湿度计[J];气象;1985年09期 |
19 |
高善继,高艳君,翟丽娜,应兰;南岭两类不同成因花岗岩中的磷灰石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年03期 |
20 |
李练兵;磷灰石三种类型的生物活性材料在体内培养早期: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比较研究〔英〕[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