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西气候变化及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研究

史海萍  
【摘要】: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地表植被组成的植物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地---气系统间的能量交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地表植被生存状态和分布,从而影响到土地覆盖,使区域或全球的地表反射率、下垫面粗糙度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些变化又会导致该地区水分循环和热量循环的改变,从而影响气候及其变化。因此,研究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对于气候系统的预测就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山西省各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资料和1981-2001年的植被NDVI数据,采用统计学的K均值法,利用SPSS软件对1961-1990年和1971-2000这前后30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配对检验和分区;使用经验正交分解对山西的气温和降水进行分型获得主要的分布型式,同时利用小波分析法对时间系数分析其变化周期;应用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原理及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响应;利用做图软件Grads和Surfer,对山西历年各月降水和气温的平均值与NCEP资料进行了直观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山西省的气温在升高,降水在减少,突变发生在1989年。1971-2000年与1961-1990年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差异,气温升高了0.215℃,降水减少了37.92mm。通过对山西的降水和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分解,利用小波分析法对时间系数进行分析,发现第一特征向量均存在25年和35年左右的周期。 2)利用SPSS软件对山西的气候进行分区,可以分成四个区,1区主要包括阳泉、太原和吕梁,2区主要包括运城和晋城,3区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和忻州,4区主要包括晋中、临汾和长治。各区在整体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背景下,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的不同,降水和气温变化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3)由于山西地形复杂,NCEP资料在山西的可信度较差,降水资料比气温资料差。 4)年平均植被NDVI在气候突变显著的后一年(1990年)达到最大值,之后,由波动上升趋势转为波动下降趋势。代表站年平均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植被指数与气温的相关高于与降水的相关,特别是偏相关。 5)最大NDVI则表现出区域性,北部与降水相关系数较大,随降水增多而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国仪;;科学家钻透格陵兰冰层发现——地球气候变化的“档案”[J];暴雨灾害;1993年01期
2 马树庆;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资源科学;1994年01期
3 周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5 汤海燕;广东省近40年来气候变化初探[J];广东气象;2003年01期
6 陈英慧,王志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J];河南气象;2005年01期
7 Lohmann G ,张光威;气候的过渡:冰期—间冰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制约与反馈机制[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3期
8 贾朋群;胡英;;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4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4期
10 ;气象科技动态[J];浙江气象;2009年04期
11 K.Hasselmann;吴懋峥;;随机气候模式的建立和检验[J];浙江气象;1984年05期
12 刘式达;;用浑沌理论研究气候变化和EI Ni■o现象的进展[J];气象科技;1988年03期
13 张玉坤;必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警觉性[J];广西气象;1989年02期
14 James G.Titus;Stephen R.Seidel;徐丛林;;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J];世界环境;1989年01期
15 范建华,施雅风;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情的影响——Ⅰ.近30年时期的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92年05期
16 Ann Jochens ,马集遐;全球大洋环流实验[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2期
17 金懋高,毛凤莲,姚建文;海河流域近三十年气候变化的某些特征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初探[J];水文;1993年03期
18 郭玉杰;“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J];世界农业;1994年07期
19 周春林,袁林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分维研究[J];灾害学;1997年02期
20 杨宏;气候变化的影响[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4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6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唐湘玲;吕新;;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淑香;;气候变化对河南粮食安全影响及防御策略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梁树献;罗泽旺;王式成;杨亚群;程兴无;徐胜;;浅析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乾红;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制度选择[D];武汉大学;2010年
6 傅聪;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朱红根;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影响的经济分析及其适应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陈新伟;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10 龚微;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熊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昌平(作者系州气象局局长);以科学发展观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2 本报记者 朱隽;气候变化牵动经济脉搏[N];人民日报;2005年
3 美国国际政策研究中心前高级研究员 郭久亦;地球正接近气候变化的转折点[N];光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华凌;金融危机:减缓气候变化的机遇[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刘向 魏建华 马世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歧依旧[N];人民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向 马世骏;二〇〇八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菡娟;“风云”太空遨游 关注气候变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整理;气候变化的危局与中国对策[N];新华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韶辉;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将在京举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林而达 采访人 王丽 单丽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提高农业适应能力[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