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
本论文主要采用几种物理化学法及其相结合的方式对兰州城市芦家大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炉渣吸附处理渗滤液,在最佳条件下TOC和色度值可以降至2272.93mg/L和14572度,去除率分别达到54.13%和48.58%,炉渣吸附渗滤液TOC的过程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采用加酸沉淀处理渗滤液,在最佳条件下TOC和色度值可以降至1421.48mg/L和4019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1.49%和85.82%;采用加酸沉淀—炉渣吸附联合工艺处理渗滤液,TOC和色度值可以降至777.525mg/L和1200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4.31%和95.77%;采用加酸沉淀—炉渣吸附—光催化氧化联合工艺处理渗滤液,TOC值可以降至489.90mg/L,去除率达到90.11%。经过经济和处理效果的共同考虑,加酸沉淀—炉渣吸附联合工艺处理渗滤液是几种处理工艺中较为经济高效的工艺。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对垃圾渗滤液的产生、水质特征、处理现状、常用的处理技术等方面做了详述。重点介绍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并对各种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叙述,提出了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对兰州市芦家大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水质进行了分析,采用几种物理化学法及其相联合的方式对渗滤液进行了处理研究;通过分析,兰州市城市垃圾渗滤液COD_(Cr)为11800mg/L,BOD_5为5960mg/L,TOC为4954.92mg/L,氨氮为2374mg/L,色度为28339度。本论文采用物理化学法对兰州城市芦家大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实验中采用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吸附联合工艺及化学沉淀—吸附—光催化氧化联合工艺等方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第三章对本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
|
|
1 |
孟了,陈石,彭易华;深圳市下坪渗滤液处理厂的自控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9期 |
2 |
李启彬,刘丹,欧阳峰;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渗滤液特征及处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1期 |
3 |
倪晋仁,邵世云,叶正芳;垃圾渗滤液特点与处理技术比较[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
4 |
李青松,金春姬,乔志香,向勇;渗滤液回灌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四川环境;2004年04期 |
5 |
赵庆良,刘雪雁,刘志刚,齐旭东,邱薇;寒冷地区垃圾渗滤液的回灌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10期 |
6 |
刘宏远,沈东升,朱荫湄;渗滤液回灌型填埋场的水质变化规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7 |
孙建业;;浅析垃圾渗滤液末端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4期 |
8 |
宁薇;邓南圣;;回灌条件下垃圾渗滤液水头动态变化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9 |
吕荣谋;;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与控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5期 |
10 |
薛红梅;;垃圾填埋渗滤液的特性及处理技术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02期 |
11 |
李静;孙冬旭;;回灌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耿广晋;郑爽英;;垃圾渗滤液产量预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13 |
朱灿;;浅谈冶炼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J];有色冶金节能;2009年06期 |
14 |
兰利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
15 |
苗国斌;;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山西化工;2010年01期 |
16 |
邢汉君;张绍波;;准好氧垃圾卫生填埋工艺对渗滤液出水水质的影响[J];工程建设;2011年02期 |
17 |
李俊飞;文国来;王德汉;胡应成;孙艳军;;农村生活垃圾生物稳定预处理对渗滤液产生及污染潜力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18 |
谢珊;梁鹏;李亮;黄霞;;两瓶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5期 |
19 |
邹庐泉,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垃圾填埋初期渗滤液循环对其产生量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
20 |
孙冬,王玉才,谢春梅;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工程设计[J];环境工程;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