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

王义祥  
【摘要】: 造山带的隆升过程、机理和影响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地质学、地貌学、大气科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学科,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寻青藏高原和祁连山隆升的证据,以推算高原隆升的幅度,探讨隆升的机理,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但迄今为止,对祁连山地区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夷平面,是由统一夷平面解体而成,还是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夷平面的解体和山体的隆升是构造运动所主导,还是受气候变化、均衡抬升所支配?祁连地区典型的山—盆耦合地貌形式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而构造隆升和侵蚀的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但直接对地貌隆升进行定量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古地貌面的隆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与终点,通过对古地貌面的恢复,可以计算出古地貌面解体后的侵蚀量,从而为深入探讨隆升与侵蚀的定量关系创造了条件。 在古地貌面的恢复研究中,确定古地貌面的层级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断层对划分古地貌面层级的重要影响,我们运用参数法和高差阴影图像法等技术手段,成功提取了祁连山地区断层的分布和性质,并对断层与地貌面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显示,仅有约23.1%的断层线横切分布不同高度的古地貌面,相关沉积也具有多期次、多旋回的特点,这就说明,祁连山地区分布于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不是由统一的夷平面因构造错断形成的,而是不同期次、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 对古地貌面的自动识别与提取,也是客观准确地进行古地貌面恢复的关键,研究表明,随着研究区域的扩大,地貌结构复杂程度的提高,简单的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分类方法难以完成复杂地貌类型的划分工作。引入坡位指数和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方法,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貌单元的划分和古地貌面的识别问题。对古地貌面的统计显示:山顶面解体前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坡度为8°左右;而主夷平面解体前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为4°左右。 基于地貌分类和古地貌面识别的插值计算,是古地貌面恢复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计算显示,剥蚀面解体以来已经抬升约600m,因地貌均衡作用造成地表的抬升量为124m,占总抬升量的21%;主夷平面解体以来已经抬升约1550m,因地貌均衡作用造成地表的抬升量约为376m,占总抬升量的24.3%;山顶面解体以来已经抬升约2150m,因地貌均衡作用造成地表的抬升量约为428m,占总抬升量的19.9%。因侵蚀而引起的均衡抬升量均未超过总隆升量的30%。而人工地震所测地壳厚度显示,地壳厚度与地表高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祁连山的整体隆升,主要是地壳缩短加厚引起的均衡抬升所致,而山峰高度与地壳厚度的不相称,可能主要是地表侵蚀引起的减荷隆升所造就。 根据断层走向所计算出的区域主应力的方向为N32°E,与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挤压的方向基本一致,主夷平面拱曲变形的特征也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继续向北东方向推进,是导致祁连山地区的地壳的缩短加厚和地表隆起升的直接原因。而在推进中,遇到先成横向断层的阻挡,并在这些断裂上形成强烈的挤压—逆冲运动,将原来的侧向水平走滑运动转化为逆冲垂直运动,是形成山—盆耦合地貌形式的必要条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生英;王虎;李超;王祖郧;何多龙;安永清;陈洪舰;张岩波;;青海省地方性氟中毒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2 王艳颖;陈丰照;;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3 杨志红;李向阳;李超;;地理信息系统在江苏省公益林分布图制作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1年03期
4 赵娟;;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研究[J];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5 于云飞;陈光;于振江;;地理信息系统在谢一矿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11年03期
6 石立山;张翼飞;;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7 杨法;;HAM教你玩转Google Earth[J];现代通信;2010年06期
8 陈琦;;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9 丁冬丽;;浅析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10 门孝志;;地理信息系统在统计领域的应用及发展策略[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11 马甲生;;基于ArcGIS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年12期
12 赵永喜;;浅议我国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应用[J];知识经济;2011年18期
13 崔岢;;采油厂配电网运行信息管理分析优化研究与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4 刘慕溪;;WebGIS——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15 方火毅;;信息化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16 李淑荣;;重庆市勘测院被授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J];城市勘测;2011年04期
17 陶德明;;基于ArcGIS的城市排水管网GIS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18 何永健;王勇;;“GIS二次开发”课程教学手段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19 王鹏远;;基于WebGIS的校园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20 柯新利;黄莉敏;刘蓉霞;;地理科学专业GIS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靖;张杨;樊文有;;GIS数据支持的面状要素的地图自动综合[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涛;;基于等高线空间关系的地貌形态结构建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红兵;蒋望东;;数据挖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余先川;姚力;佘松;张卫华;陈政光;;空间推理和空间知识表示研究进展[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晨星;姚长利;;三维GIS与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应用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建新;;GIS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贞玉;;GIS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的探讨[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侯迪波;;流程工业CIMS中GIS技术的应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10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祁连山地区数字地形分析和隆升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孙斌;基于GIS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孔冬艳;基于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理论的GIS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如仁;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6 宋小华;结合多方面空间关系的动态空间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Pouran Behnia;伊朗中部Saghand-Chadormalu地区矿床勘查的地理空间数据建模[D];武汉大学;2004年
8 李卫江;电子政务与空间信息集成的理论及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月敏;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10 陈澎;GeoSmarter通用地理教育平台的支撑理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华;基于GIS的矿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2 汪杭军;基于粗糙集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3 李勤超;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检索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杜彬;基于SQL扩展的空间查询分析系统设计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坤鹏;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D];同济大学;2008年
6 杨真;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管理GIS系统与配水网络空间分析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谢鹰;军事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路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9 胡雪琼;江苏省农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组建与开发[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吴隆江;基于GPS/GIS的农用车辆导航信息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井惠群 记者 姜云飞;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开发[N];大连日报;2004年
2 丁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获批开展试点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0年
3 任健 余晓松 张靖;陕西建成抗震救灾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0年
4 姜发国 刘旭辉;吉林建成省政府应急平台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0年
5 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丁华 陈光曙;象山县三维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获国家奖[N];宁波日报;2010年
6 邹霞;管道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评审验收[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通讯员 沈亚瑾 谢珂 本报记者 丁秀玉;常州: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织就“天罗地网”[N];科技日报;2010年
8 胡颐畅;宜昌推行城区网格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成基础平台[N];中国测绘报;2011年
9 杨彬镛 陶燕;浙江处置突发事件将采用应急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1年
10 记者 康维海;两大地理信息系统护航青海省生态[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