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秦皇岛市近45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孙丽华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区域气候正在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了解秦皇岛气候变化规律,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和指导本地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根据秦皇岛市5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趋势变化角度对秦皇岛市近45年来气候变化做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秦皇岛市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5a增暖幅度明显。各季气温趋势与年变化一致,但增温幅度差异较大,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1988年以来升温明显。冬季变幅最大,1987年以来连续出现偏暖年份,2001年冬季平均最高气温达到45a来的最高值。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1988年以来急剧增暖,至1999年连续12年持续偏暖,变幅最大的也是冬季。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和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即夜间气温有较强的增温趋势,白天有较弱的增温趋势,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秦皇岛市降水总趋势减少,90年代后减少趋势显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阶段。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显著,1999年后降水均为负距平,为降水最少阶段,其它三季降水变化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0.1毫米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6个雨日。夏季降水日数显著减少,各级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的减少最明显。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次均减少,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加。 秦皇岛市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阶段性变化显著。年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四季蒸发量均减少,春、夏季减少趋势显著。相对湿度变化不显著,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春、秋、冬三季。秦皇岛市积温增多、初霜拖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增长。 秦皇岛市干旱频次逐渐提高,强度逐渐增强,严重干旱年份在80年代后。春旱、冬旱发生机率大,伏旱成灾程度明显大于春旱和秋旱。洪涝出现次数少于干旱,但致灾程度严重,洪涝频次逐渐减少,强度减弱。冰雹发生在一天中的14~20时,54%发生在午后15~17时,90年代后降雹日数明显减少。各级冷冻害呈减少趋势,低温连阴雨发生次数逐渐越少。干热风1980年以前十年九遇,1990年以后干热风日数减少明显。 秦皇岛气温升高,对农业生产起到有益作用,但温度升高使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导致单产下降,可能使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下降。温度升高可能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导致秦皇岛农田盐碱化,土壤质量下降,可耕地面积减少。降水减少使土壤墒情变干,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更加突出。气候变暖尤其冬季增温幅度大使病虫害发生几率明显增大,并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使粮食作物产量呈逐步增加趋势,但年际波动大,80年代后秦皇岛市气象灾害频发,由此造成农业气象减产年的频率增大。 本文基于多站点、长年代的实测数据,对多个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分析了秦皇岛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是秦皇岛市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完整地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工作,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可为秦皇岛市适应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结果将在农业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工作中得到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生祥;郭连云;;同德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2 徐相明;顾品强;;上海市奉贤区1960~2009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特征[J];农技服务;2010年12期
3 傅玮东;姚艳丽;李迎春;;新疆吉木萨尔县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07年06期
4 陶辉;白云岗;毛炜峄;;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未来趋势预估[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5 汤燕冰;;近40年浙江省气候变化的分析[J];科技通报;1993年04期
6 李亚;何彤慧;璩向宁;;宁夏同心县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7 玉苏甫·阿布都拉;马宏武;买买提·阿布都拉;刘海涛;;和田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06年04期
8 贾成刚;申安喜;高翔;张玉峰;卜晓娜;;安阳地区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9 田蕤新;胡静;姚庆梅;;近百年来芜湖市气候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5期
10 贾红莉,白彦芳,时兴合,张青梅,吴卫东;黄河、湟水河谷和环青海湖地区以及柴达木盆地40年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J];青海环境;2005年02期
11 刘波;肖子牛;;澜沧江流域1951—2008年气候变化和2010—2099年不同情景下模式预估结果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3期
12 李帅;李祥余;何清;易莉;;阿勒泰地区近4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6年04期
13 刘实,王宁;吉林省汛期降水量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J];吉林气象;1994年01期
14 刘普幸;张锐;吴三雄;;敦煌绿洲近54a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15 潘敖大;王珂清;曾燕;谢志清;苗茜;;长江三角洲近46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16 张智;林莉;;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17 李远平;杨太保;;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突变与周期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3期
18 孟庆江;;霍林郭勒地区近33年气候变化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7年06期
19 万红莲;;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安地区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0 唐湘玲,龙海丽,邢永建;玛纳斯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殷鹏;;九江市近47年来气候变化初步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陆桂荣;伍湘渭;袁安芳;滕丽峰;;近50年来日照市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巧真;刘伟;毛桂萍;时凤云;;清丰多时间尺度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张国宏;赵海英;郭慕萍;王计川;;季风边缘带特征明显的山西气候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牛秀娟;魏帆;刘勇民;刘艳波;;甘南县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A];黑龙江省气象科技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尤临;浦吉存;陈坚;;沾益50多年来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A];2008年滇黔桂三省区七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C];2008年
7 单伟;;南阳市50年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变[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丛振涛;倪广恒;杨大文;;基于蒸发互补关系的我国过去50年水文趋势分析[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谭俊龄;李春;吴新泽;张苏平;;崂山区降水的气候与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樊红芳;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08年
5 康银红;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预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陈欢;重庆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省成为气候变化最大受害者之一[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金泉才 通讯员 孟伟强;气候变化——柴达木盆地越来越“热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黄南州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贺海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促黄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黄南报;2009年
4 张巍巍;经济危机下的科研良机[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高琳;气象工作对应对气候变化作用巨大[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通讯员 何晨;气候变化使人类环境更“蓝”[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记者 谭允 通讯员 杨绮薇;广东气温每10年增0.21℃[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黄永明 实习生 林吴颖;气候变化: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N];南方周末;2010年
9 李想;遏制气候变化的成本已翻番[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庆阳市气象局 王位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革新春耕春播生产制度 大力提高农业效益[N];陇东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