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植被净初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估算研究
【摘要】:
长江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系统典型区域,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水文特征,在寒区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及气候变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生产力(NP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联系植被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变量,具有重要的水文学和生态学意义。论文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结合MODIS高时间分辨率影像与地面气象资料,应用CASA模型估算长江源区植被净初生产力,根据植被净初生产力和潜在蒸散发,估算长江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从2000-2005年以时间和空间序列来分析长江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植被净初生产力,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和植被净初生产力的分布情况,长江源区典型植被年际年内分布特征以及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初生产力的影响因子分析。
1、作为计算WUE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长江源区潜在蒸散发模型的选择时,论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和FAO-Radiation模型进行拟合,得出FAO Penman-Monteith>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FAO-Radiation,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区域潜在蒸散发拟合效果最好,因此,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发并进行了有效检验。
2、论文分析了长江源区的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
从2000-2005年,年NPP平均值在627.39-713.05 gC/m~2·a,NPP总量总体上分布8.77×10~(13)-9.96×10~(13)gC/a。2005年最小,2003年最大,长江源区植被净初生产力变化趋势为2000-2002年和2003-2005两个阶段减少趋势。2002-2003年间年际变化最大,年NPP变化为41.42 gC/m~2·a。NPP的年内分配,文中按照春季融化阶段、水分充分阶段、植被枯萎阶段和冬季冬季四阶段进行分析。空间分布上,长江源区通天河下游直门达水文站以上河沿(玉树县、称多县)、叶曲、莫曲、北麓河下游和沱沱河下游属于NPP高值区。NPP高值范围达到700gC/m~2·a;NPP次高值出现在色吾曲流域、楚玛尔河下游流域及以东、沱沱河、通天河以南的大部分低海拔区域,NPP值在500-700gC/m~2·a;NPP值最低值广泛分布在长江源区的高海拔地区和山脉地区:唐古拉山脉、祖尔肯乌拉山脉、乌兰乌拉山、可可西里山、各布里山、昆仑山、白日咀扎解依山和坑巴饿任山山区和楚玛尔河上游。这些地区NPP值很小,高海拔地区接近0值。长江源区陆地年均NP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植被类型和植被群落关系密切,以高寒草甸植被为主的当曲流域、以高寒草原为主的沱沱河、通天河流域和亚高山阔叶落叶灌丛的德曲流域是NPP值分布的高值区,在高海拔地区的无植被地段属于NPP值分布低值区。不同的植被类型的NPP值,以高寒草甸最高,其NPP值年均在682.36gC/m~2·a左右;其次为高寒草原,为679.31 gC/m~2·a;亚高山常绿阔叶灌丛,为606.79gC/m~2·a;依次为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为601.13gC/m~2·a;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为597.78 gC/m~2·a;高寒稀疏植被,为577.77 gC/m~2·a;高寒垫状植被,为561.98 gC/m~2·a;在影响因子方面,NPP值与NDVI、太阳辐射、温度、降雨和地温关系明显。
3.分析了长江源区的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05年长江源区的年WUE的平均值在0.83-1.00gC/mm.m~2,2000年最小,2001年最大。2000-2005年6年间年WUE增加了0.10gC/mm.m~2,总体变化趋势为小幅度波动增加的态势。2002-2003年间年际变化最大,年WUE变化为0.1gC/mm.m~2,在2003-2005年WUE呈下降趋势,年WUE变化率均为-0.04gC/mm.m~2。空间分布来看,WUE值分布与NPP值分布相似,只是高值区和低值区更明显分布。通天河下游直门达水文站以上河沿(玉树县、称多县)、叶曲、属于WUE高值区。WUE高值范围大于1gC/mm·m~2;WUE次高值分布色吾曲、楚玛尔河下游、北麓河、沱沱河下游、沱沱河、通天河以南的大部分低海拔地区。WUE值在0.7-1.0gC/mm·m~2;在沱沱河、通天河河沿以北,色吾河以西地区WUE值小于0.7gC/mm·m~2;WUE最低值广泛分布在长江源区的高海拔地区和山脉:唐古拉山脉、祖尔肯乌拉山、可可西里山、昆仑山、坑巴饿任山山区和楚玛尔河上游。WUE接近0值。不同的植被类型的WUE来看,以高寒草甸最高,其WUE值年均在0.95 gC/mm.m~2左右,其次为亚高山常绿阔叶灌丛,为0.91 gC/mm.m~2;依次为高寒稀疏植被,为0.88gC/mm.m~2;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为0.86 gC/mm.m~2;高寒草原为0.86 gC/mm.m~2;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为0.85 gC/mm.m~2;高寒垫状植被,为0.76 gC/mm.m~2。
|
|
|
|
1 |
刘俊峰;杨建平;陈仁升;;长江源区典型流域积雪年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
2 |
舒俭民,宋福,傅德黔,傅强,周云龙;长江源区浮游生物调查初报[J];中国环境监测;1998年05期 |
3 |
吴玉虎;长江源区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6期 |
4 |
魏君奇,姚华舟,王建雄,牛志军,王明州;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J];中国地质;2004年04期 |
5 |
;受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影响长江源区水环境恶化[J];节能与环保;2009年04期 |
6 |
魏君奇,王建雄,牛志军;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系列及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燕乃玲;赵秀华;;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测量与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
8 |
谭立渭;张启兴;王辉;赵军;徐永杰;;长江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建议[J];青海科技;2010年01期 |
9 |
杨勇;杨欣;;长江源冰川[J];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
10 |
;长江源区咏叹[J];科学生活;2005年03期 |
11 |
夏祥鳌;;全球陆地上空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偏高[J];科学通报;2006年19期 |
12 |
马丽云;刘艳;;MODIS资料分析新疆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J];新疆气象;2006年05期 |
13 |
范辽生;周春雨;宋健;楼茂园;;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2006年04期 |
14 |
康琴;阿成业;;长江源区生态及灾害地质调查与防治对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
15 |
戴俣俣;丁贤荣;王文种;;基于MODIS影像的植被覆盖度提取研究[J];遥感信息;2009年02期 |
16 |
逯军峰;董治宝;胡光印;颜长珍;宋翔;魏振海;;长江源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沙漠;2009年06期 |
17 |
赵洪菊;贾小龙;王永贵;马兴华;王国良;辛元红;黄勇;郑长远;;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J];西北地质;2010年01期 |
18 |
李玥;杨柯;;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50年来气温变化分析[J];中国矿业;2011年S1期 |
19 |
白木;长江之源的生态危机[J];陕西水利;2001年01期 |
20 |
蒋耿明,刘荣高,牛铮,庄大方;MODIS 1B影像几何纠正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J];遥感学报;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