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洛川剖面典型古土壤生物标志物及植被环境

杨明生  
【摘要】: 生物标志物是地质时期生物体的“遗迹”,其分布和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可以反映当时的生物信息及沉积环境状况。生物残体经历漫长地质环境改造后,大部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但以分子级存在的生物标志物却保留了生物原有的基本碳网骨架。目前,生物标志化已在古植被和古气候环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载体己涉及到气溶胶、海相沉积物、湖相和泥炭沉积物、洞穴石笋、黄土、古植被、雪冰和海相碳酸盐等,并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中国黄土分布广泛、沉积连续、携带的环境信息丰富,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并称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国内外学者对中国黄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洛川剖面作为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剖面之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_1SS_1)和相邻黄土层(L_1LL_1,L_1LL_2)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W_(草/植)=nC_(31)/(nC_(27)+nC_(29)+nC_(31))、W_(木/植)=(nC_(27)+nC_(29))/(nC_(27)+nC_(29)+nC_(31))和W_(木/草)=(nC_(27)+nC_(29))/(nC_(31)+nC_(33))记录反映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暖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对洛川剖面S_4古土壤及相邻的L_5、L_4部分黄土样品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连续检测,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比较样品正构烷烃与磁化率的相关性、原地源正构烷烃与磁化率的相关性,结合CPI指标并考虑黄土的风成因素,认为源自地层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地质时期的植被状况。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变化有很好的对比性,记录了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信息,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同步性较好,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时ACL值记录滞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由黄土沉积L_5向古土壤S_4过渡时以C_(29)为主峰,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在古土壤S_4发育时期,以C_(31)为主峰,草本比例增大、木本比例减小,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正构烷烃C_(31)/(C_(29)+C_(31))比值可以作为植被类型指标,L_5黄土层C_(31)/(C_(29)+C_(31))值小于0.5,为荒漠植被类型,S_4古土壤层C_(31)/(C_(29)+C_(31))值大于0.5,为草本植被类型。对S_5古土壤及相临部分黄土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从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看,高碳数具有显著的奇偶优势,所有样品均以C_(31)为主峰,丰度分布为:C_(27)C_(29)C_(31),显示有机分子来源于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对比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磁化率、粒度和正构烷烃各参数随剖面地层序列均有显著变化,磁化率曲线显示了S_5古土壤中三个亚层变化,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正构烷烃参数(Q_(本/草),Q_(草/植)和Q_(木/植)),可以显著地区分S_5第一个古土壤亚层,第二、第三个亚层的区分不是很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与“红三条”对应的植被波动。 小狐山湖泊沉积(晚更新世中晚期湖相沉积)的生物标志物显示,正构烷烃以C_(29)为主峰,洛川剖面在该地质时期(Sm)却以C_(31)为主峰,表明洛川原地源的生物标志物虽然受源区影响,但并没有覆盖原地生物标志物的信号,洛川剖面的生物标志物揭示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植被和古环境。磁化率和粒度与原地源正构烷烃参数具有相关性揭示了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的一致性,证明正构烷烃来自该地质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由此重建的古植被是可靠的,正构烷烃有机分子表明洛川黄土塬发育草原植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小敏,吕连清,杨胜利,李吉均,安芷生,蒋平安,陈秀玲;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3期
2 丁仲礼,刘东生;1.8Ma以来黄土-深海古气候记录对比[J];科学通报;1991年18期
3 吴福莉,方小敏,马玉贞,安芷生,李吉均;黄土高原中部1.5 Ma以来古生态环境演化的孢粉记录[J];科学通报;2004年01期
4 匡娟;张成君;杨奇丽;;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影响因素论述[J];甘肃科技;2007年08期
5 丁仲礼,刘东生,刘秀铭,陈明扬,安芷生;250万年以来的37个气候旋迴[J];科学通报;1989年19期
6 N.S.Bolikhovskaya,A.N.Molodkov;东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和气候地层学记录及其与ESR测年的海相地层对比(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7 庞奖励,黄春长,张占平;陕西五里铺黄土微量元素组成与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8 邓少福;杨太保;秦宏毅;曾彪;朱锡芬;鄂崇毅;;新疆塔城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11年04期
9 季峻峰,陈骏,王洪涛;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伊利石结晶度——黄土物质来源和古气候环境的指示[J];地质论评;1997年02期
10 文星跃;黄成敏;;青藏高原东缘黄土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11 文启忠,余素华,孙福庆,王玉琦,陈冰如,屠树德,孙景信;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的稀土元素[J];地球化学;1984年02期
12 王文远,刘嘉麒,潘懋,刘东生;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的热释光测年——渭南、会宁剖面的对比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3期
13 杨胜利;方小敏;李吉均;安芷生;陈诗越;福泽仁之;;表土颜色和气候定性至半定量关系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14 唐克丽,贺秀斌;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演替及气候演变的再研讨[J];第四纪研究;2004年02期
15 丁华;曹明明;戴宏;;陕西省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16 颜备战,胡凯,贾蓉芬;脂肪酸在古土壤层和黄土层中的分布差异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江苏地质;1996年04期
17 张普;刘卫国;;不同抽提方法比较黄土-古土壤类脂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J];岩矿测试;2010年03期
18 彭淑贞,郭正堂;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稀土元素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2期
19 赵志琦,刘丛强,郎赟超,肖应凯;黄土风化过程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2年06期
20 傅航;;陕西洛川的农村合作医疗实验解读[J];今日国土;200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长燕;;陕西洛川L_1-S_2黄土和古土壤层水分特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3 高志奇;;陕西洛川苹果价格风险分析[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侯圣山;杨石岭;孙继敏;丁仲礼;;风成沉积物4~16μm石英氧同位素记录及其物质来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5 李丰江;吴乃琴;Denis-Didier Rousseau;;黄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蜗牛化石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彭淑贞;郭正堂;;风成三趾马红土与第四纪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异同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明生;洛川剖面典型古土壤生物标志物及植被环境[D];兰州大学;2008年
2 傅建利;黄河三门峡段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黄传琴;黄土剖面粘粒矿物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群;关中盆地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晓;旅游业后发地区旅游规划中应关注的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崔王;大别山北麓晚更新世沉积过程中古气候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妍;淮河源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曹宗平;大别山北麓中更新世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严焕德;西宁盆地末次冰期晚冰阶古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D];西南大学;2007年
7 孙素梅;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层理化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博亚;洛川黄土碎屑锆石沉积学特征及其U-Pb年龄的物源区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9 谢昌仁;南京老虎山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演化指标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胡向阳;山陕地堑湖盆第四纪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列差异及其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钢 梁娟;陕西洛川试推“小病统筹”[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赵作枢;体制一改天地宽[N];中国水利报;2000年
3 新文;陕西洛川近2000公顷果园取得有机基地认证[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任亚利;老庙镇:昔日老典型今日新风貌[N];农民日报;2003年
5 王晓霞 杨帆 记者 刘晶;洛川电力局售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N];延安日报;2010年
6 邱常福 温世琦;品牌让陕西苹果冲出壁垒[N];市场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江彦博 通讯员 张小平;品牌让陕西苹果冲出壁垒[N];农民日报;2003年
8 通讯员田晓明;陕西洛川支行 支持“绿色”苹果走俏[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9 雷智学 王彦锋;洛川与广州亚组委举行专供苹果签约仪式[N];延安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徐冠一;林白:扎起红头绳[N];吉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