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驼、牦牛、黄牛、犏牛和水牛的掌骨、指骨及籽骨的解剖学研究
【摘要】:
用X光摄影、CT、大体解剖学及形态测量方法,对成年双峰驼(七峰)的掌骨和指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第Ⅲ、Ⅳ掌骨发育完全,并在胎儿期愈合成大掌骨。大掌骨呈细长的杆状,其长宽指数为11.66%,长厚指数为9.91%。第Ⅲ、Ⅳ指发育完全,每指有三个指节骨和两个近籽骨。在指骨下面,有一个非常发达的指枕,由三个脂肪垫(中心、近轴侧和远轴侧)和一个弹性纤维垫组成。在X光片上,掌指关节的间隙约为0.6-0.8cm,近指节间关节的间隙约为0.4-0.6cm。第Ⅲ指骨的相对密度比第Ⅳ指骨的大,其重量和体积比第Ⅳ指骨小。轴侧近籽骨的相对密度比远轴侧近籽骨小,其体积和重量比远轴侧近籽骨的大。近节指骨和中节指骨的远端部分近似扁圆。第Ⅲ、Ⅳ指的近节指骨体积之间、中节指骨体积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第Ⅲ、Ⅳ指近节指骨远端的掌远轴侧关节面的最大高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第Ⅲ、Ⅳ指近节指骨、远节指骨的近端关节面面积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对成年雌性牦牛、黄牛、犏牛和水牛(每种三头)掌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左、右侧相应的测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黄牛大掌骨底的平均最大横宽最大(6.90cm),牦牛最小(5.23cm),水牛(6.34cm)和犏牛(5.87cm)介于二者之间。水牛大掌骨头平均最大横宽最宽(7.09cm),牦牛的最小(5.36cm),黄牛(6.63cm)和犏牛(6.24cm)介于二者之间。水牛的长宽指数最大(21.26%),牦牛次之(20.88%),犏牛第三(20.14%),黄牛最小(17.44%)。牦牛的长厚指数最大(14.49%),黄牛的最小(12.56%)。黄牛大掌骨的平均最大长度最大(21.33cm),牦牛的最小(14.08cm)。第Ⅲ掌骨近端关节面面积比第Ⅳ掌骨近端关节面面积大,第Ⅲ、Ⅳ掌骨近端关节面面积由大到小的次序为:黄牛>牦牛>犏牛>水牛。第Ⅲ、Ⅳ掌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大小情况与近端的模式相同。犏牛大掌骨的平均相对密度最大(1.82),牦牛的最小(1.44),黄牛(1.70)和水牛(1.49)介于二者之间。牦牛第Ⅱ掌骨的平均长度为1.50cm;犏牛第Ⅱ掌骨大部分与大掌骨融合;黄牛绝大多数已完全与大掌骨融合,只有个别仅存微小的第Ⅱ掌骨;水牛则完全消失。
对成年雌性牦牛、黄牛、犏牛和水牛(每种三头)的指骨和籽骨相对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左、右侧之间,第Ⅲ、Ⅳ指之间,第Ⅱ、Ⅴ指之间,相应的测量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的各节指骨和籽骨的相对密度均最小:近节指骨(1.20),中节指骨(1.20),远节指骨(1.27),轴侧近籽骨(1.22),远轴侧近籽骨(1.31),远籽骨(1.02);犏牛近节指骨的相对密度最大(1.34),水牛的中节指骨的相对密度最大(1.41),黄牛的远节指骨的相对密度最大(1.51),犏牛的轴侧近籽骨的密度最大(1.34),黄牛的远轴侧近籽骨和远籽骨密度最大(1.43、1.24)。犏牛的第Ⅱ、Ⅴ指指骨密度最大(1.92、1.32),黄牛的最小(1.03、0.95)。在每一种内,对牦牛、黄牛、犏牛来说,第Ⅲ、Ⅳ指骨的密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远节指骨>中节指骨>近节指骨;但对水牛来说,这个次序却是:中节指骨>近节指骨、远节指骨。在这四种牛中,籽骨的相对密度由高到低的次序是:远轴侧近籽骨>轴侧近籽骨>远籽骨;第Ⅱ、Ⅴ指的近节指骨密度比远节指骨大。
上述结果说明:这五种动物的掌骨、指骨和籽骨的独特结构能够与前肢脚部的其它结构很好地配置,支持巨大的身体,并能很好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
|
|
|
1 |
黑占珠,谢仲强;青海果洛州德昂乡屠宰牦牛大肠杆菌耐药性观察[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5年02期 |
2 |
刘亚刚;刘内生;朱新生;;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3 |
欧阳熙;;牦牛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4 |
余四九,陈北亨;牦牛发情特性及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J];动物学报;1997年02期 |
5 |
曾群辉,查果,旦巴次仁,索珍,潘多;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年02期 |
6 |
王洪志;罗光荣;文勇立;王爱华;;川西北草原冬季发生牦牛焦虫病诊治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7 |
钟光辉,文勇立,字向东,蔡立,刘成烈,倪银安,叶子月哈,阿什木呷;九龙牦牛体躯结构性状与胸围相关关系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8 |
田淑琴,彭中利,邓孝廷,卢建远,徐崇荣;牦牛瘤胃纤毛虫与其营养代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9 |
梁东春,张俊,谢娟,左爱军,张镜宇;牦牛肝脏cDNA文库的构建[J];遗传;2003年04期 |
10 |
李齐发,赵兴波,罗晓林,姚平,李宁,田志华,吴常信,谢庄;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J];遗传学报;2004年05期 |
11 |
姬秋梅,普穷,达娃央啦;斯布牦牛产绒性能及绒毛品质分析[J];西藏科技;2004年12期 |
12 |
李莉;;不同海拔地区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SOD活性的测定[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郑玉才;韩正康;;牦牛乳中几种酶活力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4 |
罗桂花;青海不同种群牦牛的血清蛋白电泳分析[J];兽类学报;1997年01期 |
15 |
钟金城,陈智华,字向东,文勇立,马力;牦牛数量性状主基因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6 |
赵胜,张琴,廖伟璇,何凯;41条牦牛CDS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7 |
金建华;吴启勋;;青海湖区牦牛体内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8 |
崔燕;贺延玉;王剑;;成年牦牛心室壁微血管的形态特征[J];兽类学报;2008年03期 |
19 |
陈守筠;郑玉才;余桂馨;;麦洼牦牛和德昌水牛血清酯酶同工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20 |
钟金城;张成忠;蔡立;;牦牛(Bos Grunniens)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