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严隽珏,白传勇,杨威生,王宇刚,赵渭江,虞福春,翟鹏济,唐孝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石墨被Au离子轰击后的表面损伤[J];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
2 |
滕华国,沈百飞,张文琦,徐至展;组态相互作用效应对类钠铜离子自电离速率和分支比的影响[J];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3 |
余玮,徐至展,S.Pfalzner,D.H.H.Hoffmann;用虚量子理论研究重离子束-靶相互作用[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3年04期 |
4 |
杨治虎;宋张勇;崔莹;张红强;阮芳芳;邵健雄;杜娟;刘玉文;朱可欣;张小安;邵曹杰;卢荣春;于得洋;陈熙萌;蔡晓红;;Ar~(16+)和Ar~(17+)离子与Zr作用产生的X射线谱[J];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5 |
刘玉文;陈熙萌;邵剑雄;丁宝卫;付宏斌;崔莹;张红强;鲁彦霞;高志民;杜娟;陈林;孙光智;尹永智;于得洋;蔡晓红;;低电荷态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的转移电离机理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6 |
马新文,陈熙萌,刘惠萍,杨治虎,申自勇,王友德,于得洋,刘兆远;高电荷态Ar~(q+)与Ne碰撞中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7 |
高志民;陈熙萌;刘兆远;丁宝卫;鲁彦霞;付宏斌;刘玉文;杜娟;崔莹;邵剑雄;张红强;孙光智;;中低能非全裸C离子与He原子的碰撞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
8 |
周静;付元勇;夏海鸿;周书华;;E_d=20keV~2H(d,γ)~4He反应截面测量[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7年06期 |
9 |
陈熙萌,蔡晓红,刘兆远,马新文,于得洋,祁中,王强,杨治虎,刘惠萍,卢荣春,贾志军,孟庆华,杨耀云;Na离子和Cl离子引起He原子直接多重电离过程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
10 |
张小安,肖国青,杨治虎,詹文龙;高电荷态离子入射Ta表面形成的靶原子的特征光谱线[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1 |
缪竞威,N.Cue;P和α引起Al原子内壳层多电离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01期 |
12 |
夏宗璜,王德民,沈定予,马宏骥;离子原子近距碰撞过程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6年02期 |
13 |
申自勇,蔡晓红,陈熙萌,刘兆远,刘惠萍,马新文,侯明东;氦原子与非全裸氟离子碰撞过程中多重电离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
14 |
李杰;董晨钟;颉录有;;内壳层电子激发(电离)诱发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及其对辐射跃迁概率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15 |
邵其鋆,潘正瑛,陈建新,霍裕昆;聚变α粒子对第一壁辐照损伤的蒙特-卡罗研究(Ⅲ)—— 固体中位移原子深度分布[J];物理学报;1992年09期 |
16 |
凤任飞,武淑兰,刘颖辉,暨青,徐克尊;氩原子近LⅡ,Ⅲ边结构和振子强度密度[J];物理学报;1997年10期 |
17 |
;兰州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一九八三年总目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
18 |
伍光和,眭金娥;沉痛悼念夏伟生同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8年02期 |
19 |
兰炯,刘佐胜,袁昊,彭立增,李瀛,李裕林;(11S,12S)-Epoxysarcophytol-A的首次不对称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20 |
兰炯,李静,刘佐胜,李裕林;(-)-Sinulariol-B的首次不对称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