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182)Hf的加速器质谱测量技术
【摘要】:
~(182)Hf的半衰期为(8.90±0.09)×10~6年,它是研究宇宙成因的重要核素之一,在核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和研究天然样品中的~(182)Hf可以得知数百万年以来银河系中恒星的活动规律。
~(182)Hf在核能利用领域也有特殊的研究价值。铪常被用作反应堆控制棒以及中子注量率的监督材料,测量辐照前后控制棒中铪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对于反应堆的运行和设计有着重要的价值;测量环境遗留物中的长寿命核素~(182)Hf,可以得到早期聚变反应中的中子注量率大小等有用信息。由于环境中生成的~(182)Hf量极其微小,总的放射性活度很低,用衰变计数法很难对它进行准确测量。对常规质谱(MS)来说,~(182)Hf的同量异位素~(182)W及分子离子的本底干扰不容易排除,因此采用常规质谱也难以实现对~(182)Hf的高灵敏测量。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核分析技术,它是基于加速器技术和离子探测器的一种同位素质谱技术,具有排除同量异位素本底和分子离子本底干扰的能力,因而具有极高的测量灵敏度,测量同位素丰度比可达10~(-15),绝对探测限可达10~4个原子(10~(-18)克),成为测量环境样品中~(182)Hf的理想方法。
因此对~(182)Hf的AMS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测量灵敏度和效率,进而实现对实际环境样品的测量,既对发展重核的AMS测量方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以为核天体物理的研究和核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AMS系统上对~(182)Hf已有的测量灵敏度(~(182)Hf/~(180)Hf=2.2×10~(-10))还不能满足核工程应用的目的。有鉴于此,本论文在新的注入系统投入使用后,进一步发展了~(182)Hf的AMS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和测量总效率。
本文对新注入器不同狭缝条件下的质量分辨率进行了测量,也得出了不同狭缝下的传输效率和新注入器上测量~(182)Hf时的系列参数。当注入器静电分析器物点和像点狭缝较宽,而注入磁铁的像点狭缝为±1mm时注入器的质量分辨率为430;当把静电分析器的像点狭缝改为±2.5mm时质量分辨能力可达630。注入器的质量分辨能力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指标,可以满足AMS在测量一些重核素时对质量分辨率的要求。
本文首次建立了用于AMS的少量HfF_4“干法”制样方法,搭建了完整的HfF_4“干法”制备装置,以HfO_2粉末为原料与固态的NH_4HF_2反应,“干法”氟化的最佳条件为NH_4HF_2过量500%,反应过程和脱胺过程的温度分别选为200℃和250℃,对应的时间分别为4小时和2小时。实验多次成功地完成了用于AMS测量的少量HfF_4样品(质量约5mg)的制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采用“干法”制取的HfF_4样品中F~-、O~-的束流强度比值是湿法的3倍,制得的天然HfF_4样品中~(180)HfF_5~-的引出束流强度是同等条件下湿法样品引出束流的2倍以上,这样非常有利于束流、效率的提高和本底的排除。
文中通过研究和比较后,确定用高纯银粉做导电介质并按1:1的质量比与待测的HfF_4样品均匀混合,靶锥采用AMS测量中专用的铝锥。实验采用无凸起的金属块作为靶托,用高纯的镍材料加工而成的靶针将样品压实,避免了靶针和靶托材料对样品的可能沾污。为防止引入环境中的污染,整个装样和压靶过程是在充氩气的手套袋中完成的。
在本文的AMS测量中,未采用飞行时间探测器,而是利用新注入器系统和分析磁铁以及静电分析器来提高质量和能量的分辨能力去排除同位素的干扰。实验中将加速器端电压提高至8.5MV,采取直接用HfO_2通光路和模拟的新传输方法,降低了模拟传输的难度,节省了实验时间。文中完成了新注入器系统投入使用后~(182)Hf的AMS测量工作,测量了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制备的去污流程样品,经钨的同位素扣除后得到~(182)Hf的测量灵敏度为4.5×10~(-11)(~(182)Hf/Hf),在狭缝很窄的条件下,测量总效率为2.1×10~(-6)。发展后的~(182)HfAMS测量方法已基本达到了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指标,下一步即可开展实际样品的AMS测量工作。
|
|
|
|
1 |
田春山;马洪涛;;液体粘滞系数测量方法的改进[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 |
李忠昊;;电动执行机构角度测量方法的改进[J];科技风;2010年12期 |
3 |
仇九子;姜山;何明;寅新艺;董克君;管永精;武绍勇;;用HI-13串列加速器质谱装置测量~(182)Hf的研究(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08期 |
4 |
单永明;牛连平;;棱镜折射率测量方法的比较及改进[J];科技资讯;2010年04期 |
5 |
苏志军;辛健;贾庆龙;;电子直线加速器焦点测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11期 |
6 |
鄢让;;万用表检测电容器方法分析及改进[J];大学物理实验;2006年01期 |
7 |
何利滋;徐小兵;;测量系统重复性再现性分析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
8 |
何国琼;谭祖跃;;纺织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01期 |
9 |
周恒,藤村薰;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进一步改进[J];中国科学A辑;1997年12期 |
10 |
闫敏慧,高煜中,赵大勇,郭安娜;雨情系统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的实施和改进[J];黑龙江气象;1998年01期 |
11 |
侯凤强,周继勇,赵满香,李明;双站DFS-Ⅴ排列滚动系统的改进[J];石油仪器;1998年03期 |
12 |
刘全忠;多氮杂环烷多乙酸的合成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3 |
陈薇薇,卢建英;铬酸钡比色法测定饮水中硫酸盐方法的改进[J];黑河科技;2000年01期 |
14 |
沈宏峰;血压计水银外溢的改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0年06期 |
15 |
李克先;相应水位b'V_m加权平均法的改进[J];水文;2001年S1期 |
16 |
马守春;对广义积分定义的一些改进[J];西藏科技;2001年05期 |
17 |
李本印,付喜锦;夫兰克-赫兹实验加热炉温控装置的改进[J];物理实验;2002年11期 |
18 |
王亚芳,沙荣钧;石油测井仪用小型保温瓶的研制[J];低温与特气;2002年06期 |
19 |
唐有文;贴近度的改进[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20 |
孙浩,曲正霞;TK-3型钻机调速阀的改进[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