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态传染病模拟研究
【摘要】:
生态传染病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已成为当今生物数学研究中的前沿与热点。本论文选题于该领域的新焦点,即具有空间结构的生态传染病。空间生态传染病理论的提出扩展和丰富了种群及群落传染病研究,为环境变化和栖息地破坏下遭受疾病感染的濒危物种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理论依据,并与空间技术相结合为从不同尺度研究疾病传播规律提供了深层次的生态与模型机理。本论文首先对生态传染病学的概念,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进而介绍了空间生态传染病的相关理论及模型;其次,基于疾病在捕食者中传播的生态传染病模型研究了Allee效应可能产生的复杂性动态以及疾病传播的时空动态与空间尺度,随机生境破坏和统计随机性之间的关系;再次,揭示生境破坏引起的空间环境异质性是如何影响空间宿主-寄生传染病系统中病毒的入侵,传播及物种分布模式,并阐述空间异质性的两个组分(丧失斑块的数量及其聚集程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最后,建立了宿主-寄生-捕食生态传染病模型,重点研究了生境破坏的不同空间格局对生态传染病动态的影响,并阐述了生态传染病系统内在的生物机制。其中,对捕食-食饵作用的生态传染病模型进行空间上的延伸以及讨论具有空间结构的生境破坏对生态传染病系统动态的影响都属于创新性的工作。论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手法:一是构建微分动力系统模型,例如偶对近似模型,利用相平面分析以及数值解对系统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进行阐述;二是建立空间显含的模拟模型,实现空间模式、结构与动态的可视化,弥补空间隐含模型对空间结构研究的不足。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新结果:(1)Allee效应在种群动态中扮演稳定还是不稳定角色取决于它的强度;(2)感染率和捕食率都是影响生态传染病系统中物种空间模式的关键因素;(3)均匀场假设、局部相互作用以及统计随机性对病毒入侵和分布模式均有着重要的影响;(4)种群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尺度复杂地影响了疾病传播的时空动态。随着邻体数目的增加,病毒的感染力度变得更大而且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波形;(5)生境破坏及其空间结构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疾病的控制,这暗示人为对生境的干扰可作为疾病控制的一个潜在方法;(6)生境破坏的数量以及不同类型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都显著地影响了寄生病毒的入侵和传播,生境破碎化程度越高(高丧失斑块的数量或低聚集程度),将越有害于病毒的入侵和传播,这暗示了空间异质性是否有益于物种的入侵依赖于所考虑的生态过程;(7)由生境破坏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的两个组分之间存在负偶联关系(trade-off);(8)在适度的生境破坏范围内,宿主种群能够平衡生境破坏带来的正负两种效应并呈现增长趋势;(9)在捕食-食饵系统中,寄生感染病毒极有可能在生境破坏量较低时爆发;(10)物种在面临生境破坏或者其它环境压力时表现出更高的聚集分布策略;(11)寄生-宿主/食饵-捕食生态传染病系统与共位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食物网结构具有相似的生物机制,其中捕食者扮演共位捕食者的角色,已感染食饵作为共位食饵,易感染食饵扮作共同消耗的资源;(12)位于最高营养级水平的种群对生境破坏的响应不一定是最敏感的,这不仅依赖于内在的生物机制同时也依赖于外在的环境干扰。
|
|
|
|
1 |
冯春华;一个传染病模型的周期正解[J];生物数学学报;1997年04期 |
2 |
杨丽荣;;传染病模型在群体性事件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
3 |
朱书堂,马远乐;非典型肺炎”传播规律研究与建议[J];科技导报;2003年08期 |
4 |
杨志俊;;建立数学模型用于口岸传染病控制实践[J];口岸卫生控制;2008年03期 |
5 |
胡志兴,王辉;一个传染病模型的传染平衡位置的稳定性[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6 |
莫明丽,卢燕,黎川;SARS传播模型[J];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7 |
张双德,郝海,杨灿荣;具有阶段结构和终身免疫的自治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8 |
石耀霖;SARS传染扩散的动力学随机模型[J];科学通报;2003年13期 |
9 |
柳合龙,徐厚宝,于景元,朱广田;带有脉冲免疫和传染年龄的SIV传染病模型解的存在性[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05期 |
10 |
张悦;张庆灵;赵立纯;;SIR传染病模型的混沌跟踪控制[J];生物数学学报;2008年03期 |
11 |
李秀琴,宋国华,岳锡亭;一类传染病模型解的稳定性[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2 |
杨亚莉;李建全;;一类病毒自身发生变异的传染病模型的全局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2008年01期 |
13 |
杨晓东;;基于Turing理论对空间传染病的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12期 |
14 |
胡宝安,陈博文,原存德;具有阶段结构的SIS传染病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5年01期 |
15 |
郭红建;向中义;宋新宇;;一类具有脉冲接种和饱和接触率的SIRS传染病模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6 |
韩丽涛;;两种群相互竞争的具有脉冲出生率的SIS传染病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6年02期 |
17 |
高京广;孙有发;张成科;;变种群量的SIRS型传染病模型及控制策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8 |
李仲来,张丽梅;SARS预测的数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6期 |
19 |
王晓丽;赵晶;;传染病房室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20 |
胡新利;;具有常数输入的非自治SIR流行病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3期 |
|
|
|
|
|
1 |
方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超越文化宿命论[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