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

曲建升  
【摘要】: 温室气体减排是重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协调减缓气候变化与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发展中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中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本文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评估、分析了以甘肃省为案例的欠发达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对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措施。 论文首先回顾了气候变化问题在科学、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和复杂关联,分析介绍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分配原则及其争议、主要的国际减排行动及其概况,指出以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为重点的减缓与适应综合行动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最重要选择。 进而,论文选取、借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国际能源署(IEA)及其他研究组织和学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与情景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及其对比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评估,并发展、确定了3E情景分析框架,从经济目标(E1)、能效目标(E2)和环境目标(E3)的角度分析欠发达地区未来的高中低排放情景。论文首先将国际温室气体评估和情景分析进行针对甘肃省的降尺度研究,然后再将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气候变化压力、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发展需求进行面向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升尺度研究。 评估结果显示,甘肃省2005年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为79897.96 Kt CO_2,其中,来自石油的排放是11401.22 Kt CO_2,煤炭的排放是66657.03 Kt CO_2,天然气的排放是1839.72 Kt CO_2。通过对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纵横向的比较分析,发现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①煤炭消费对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巨大:煤炭产生的排放量占甘肃省排放总量的83.43%;②单位GDP排放量较高:2005年甘肃省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13t/万元人民币,分别是上海的2.51倍和全国的1.66倍;③人均排放量较低:2005年甘肃省人均排放量为3.08 tCO_2/人,分别是是全国的88.52%、上海的36.28%和世界的72.99%;④温室气体排放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2003~2005年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率仅为5.96%,低于GDP增长水平,单位GDP的排放量不断降低,年均降幅高达13.00%。 通过对甘肃省的3E(经济、能效和环境)情景分析,构建了甘肃省2050年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①基于经济发展目标的E1排放情景中,甘肃省温室气体排 放速度与快速的经济增长情景保持密切联系,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在2020年和2050年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2005年的2.83和6.74倍,甘肃省也将因此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政治风险。②基于提高能效目标的E2排放情景通过持续降低单位GDP排放,逐步实现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是2005年的1.58倍和3.14倍。③基于环境目标的E3排放情景,以保证大气CO_2浓度稳定在550ppm以下为目标,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比2005年排放量增长7.71%,在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2005年的75%。综合三个情景,甘肃省在2020年排放量大约在86057.87~226069.50 KtCO_2之间,在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约在59923.47~538448.35 KtCO_2之间。 基于对甘肃省的评估和分析,论文提出欠发达地区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对策措施,包括:①将减排工作与产业转型相结合,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逐步实现经济转型,提高应对未来低排放发展模式的应对能力。②将减排工作与生态重建相结合,恢复良好的自然和人居环境:通过生态重建等工作实现生物固碳,并将其纳入减排框架,使欠发达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改善当地的自然和人居环境,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③将减排工作与扶持政策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快速改善:欠发达地区应争取、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实现重大的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目标。④将减排工作与清洁能源开发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生长点:要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欠发达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同时在一些适宜的欠发达地区探索发展生物质能、氢能和核能的可能性。输出清洁能源也可能是一些欠发达地区重要的转型举措。⑤将减排工作与综合措施相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强知识普及,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构建可以积极防御气候变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低排放的、基于和谐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爽;;2010年国际碳市场状况与趋势分析[J];中国能源;2011年08期
2 洪结银;;气候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恩生;周广胜;;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植物功能型划分[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邹其嘉;;全球变化和地球物理环境[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陆龙骅;卞林根;;地球三极大气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世强;丁永建;刘时银;;三江源区水文过程模拟[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高登义;宋正山;;叶茂根深东亚环流结硕果 学笃风正全球变化创新篇[A];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C];2007年
6 袁道先;;桂林20万年石笋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7 赵志中;;青藏高原第四纪冰碛物的年代学及环境变迁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8 赵敏;蒋延龄;周广胜;;中国林业用地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林振山;孙娴;;CO_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温)变化的影响及其预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曹慧;贺宝根;;长江口潮滩盐沼湿地悬沙浓度与水流强度指标的关系研究概述[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2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瑞彬;美国气候政策之辩(2001-2008):支持联盟框架视角[D];外交学院;2009年
4 魏明建;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5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贾志斌;不同温度梯度及其水热组合对温带草原群落与共有种的影响及其响应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1年
7 李应林;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张建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D];兰州大学;2007年
9 刘丹;黑龙江省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伟;全球变化背景下辽宁省自然灾害发展趋势[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施美娟;彭阳剖面800K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范晓峰;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向培;基于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南极冰盖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郑海霞;大连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唐宽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杜波;青海冰凌山钙华沉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信息[D];长安大学;2006年
9 蔚霖;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金光华;“3S”技术支持下的贵州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张文江;南京大学组建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蔚如;我校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N];新清华;2010年
3 记者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亟需加强[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游雪晴;全球变化研究要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N];科技日报;2010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王硕;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声音指日可待[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黄辛;中国应大力加强全球变化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记者李含;徐冠华做客清华论坛 展望中国全球变化研究[N];新清华;2008年
8 张文江 陈晓春;南大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成立[N];新华日报;2009年
9 甲丁;我国加大全球变化研究力度[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10 周琳;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围绕气候问题开展研究[N];中国矿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