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及遥相关型年代际配置特征研究

龚志强  
【摘要】: 本文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常规观测站日降水资料,运用关联矩阵分析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复杂网络。针对(1)传统的遥相关型研究仅考虑负相关,未考虑正相关,且多集中研究某一遥相关型,不能从整体上揭示了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2)遥相关指数主要通过SST或SLP的差值等进行定义,能够体现遥相关型信号的强弱,但不能体现遥相关型对气候系统作用的强弱;(3)对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联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等科学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1)概率统计角度揭示温度场内部的关联性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全球格点温度序列间既存在关联“噪声”,又存在真实关联;格点温度序列之间存在的关联既包括近邻或次近邻格点之间的短程关联,又包括如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等远程格点之间的遥相关。关联系数的均值在1977年前后表现为两种不同变化态,对应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温度突变;关联系数的空间分布在两种尺度下都表现为沿纬向呈带状分布,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和赤道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是关联异常区域。关联性的研究为温度关联网络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温度场和环流系统内部关联作用的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量的引入为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提供了衡量指标。两种系统都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即系统中大量短程关联的存在保证了系统的结构稳定性,部分遥相关的存在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网络的顶点度分布都表明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环流系统关联网络则明确界定了两种系统的分界为南北纬27.5°附近。低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较高且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主要体现了全局耦合的性质,格点间主要以直接关联作用为主;中高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相对较小,遥相关型对应的局部区域顶点度较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换而言之,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内格点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3)遥相关型对环流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建立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衡量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遥相关型对系统结构影响的主次关系。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滤除AO和NAO后,系统的短程连边和长程连边均显著减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增加,网络信息传递的效率显著减小。相比较而言AO的作用较NAO更大一下。PNA在北半球环流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型,其作用主要体现了中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的联系。对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而言,AAO的作用最强,滤除AAO网络的平均顶点度减少了45%,平均道路长则增加了34%,因此在南半球环流系统中AAO是要首要关注的对象;南极偶极子在200hPA和800hPa高度场中均存在,因此对应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遥相关型,它的存在对AAO及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 (4)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和遥相关型作用强弱指标体系的建立。网络的顶点度直接体现顶点作用的强弱,因此采用顶点度区域平均的方法,定义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温度关联指数(TPTI指数)和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从而构建了一组新的指标体系。TPTI指数较以往通过SST距平值等的定义更深入的体现了该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强弱。TPTI指数偏强的年份基本对应了强El nino年和La nina年,并将El nino年和La nina年分为强作用年和弱作用年,进一步说明气候系统中关键区域的信号强和作用强是未必等价的。春季和夏季TPTI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和-0.35,具有应用于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价值。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直接体现其在气候系统中作用的变化,并且根据各种指数的强弱变化确定中国夏季降水各个区域的主要相关因子。 (5)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PNA,NAO,AO,EUPA和WP五种显著的遥相关型年代际尺度的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作用中心的移动,NAO,EUPA和WP的作用中心在年代际尺度存在显著的移动的特征,且70年代中后期及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存在共同的跳跃过程。AO型在1976年以前作用较弱,80年代末期以来作用则显著增强;PNA型模态的空间分布则相对稳定,作用中心移动的特征较弱,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其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模态。(2)根据各种指数确定了不同时段北半球中高纬度起主导作用的主要遥相关型:1976年以前是PNA,EUPA和WP三种模态的配置为主导,1977年以后NAO的作用显著增强,五种模态共同作用,1985年以后AO的作用显著增强,其它模态的作用则相对较弱。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期的气候突变可能与行星际尺度遥相关型的调整有联系。 (6)多因子物理统计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从年代际尺度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遥相关型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将中国夏季降水分成10个不同区域,分别确定其主要的可能影响因子。从多因子配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夏季降水的多因子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模型,多因子结合,年代际尺度推导年际变率,通过历史经验信息判断相似等手段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夏季降水预测的新方法,2005年夏季降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可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世民;洪磊;傅忠谦;周佩玲;;基于复杂网络的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03期
2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4期
3 刘荣高;;全球500m分辨率遥感物候数据集[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王革丽;杨培才;卞建春;周秀骥;;一个包含外强迫因子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5 葛倩;刘敬圃;初凤友;薛佐;刘春秋;;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的东亚季风记录[J];海洋科学;2011年07期
6 周秀骥;;中国地区千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规律[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7 何智;;探索冰期循环之谜[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8期
8 王迎春;冯瑞萍;;宁夏各站年降水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9 冯爱霞;龚志强;黄琰;王启光;;全球温度场信息熵的时空特征分析[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10 张强;黄荣辉;王胜;;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11 姚俊强;杨青;;近10a我国大气水汽研究趋势及进展[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12 苏波;王智;;常德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灰色评价[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13 喻平;曹继平;宋建社;梁中雨;;基于Petri网的系统最小割集求解[J];系统仿真技术;2011年02期
14 许晨曦;郝青振;杨石岭;赵淑君;周鑫;葛俊逸;肖国桥;;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15 刘存磊;汪毅;范益政;;图的谱半径与拟悬挂点数[J];大学数学;2011年03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龙;俞永强;刘喜迎;李薇;张学洪;宇如聪;;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的发展(摘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乐群;束炯;;多参数非线性零维气候系统的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志立;张华;;利用AGCM对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陈月娟;易明建;;平流层环流异常对对流层气候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庞国仲;薛福珍;刘军;;基于代数理论研究多变量时滞系统鲁棒稳定性[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6 丁一汇;;动力季节预报的现状和未来[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袁德奎;吕迎雪;孙健;陶建华;;用关联矩阵研究天津港的水交换[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8 朴在林;孟晓芳;刘文宇;;基于网络拓扑方法的配网潮流计算[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高登义;;气候学:过去、现在与未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汪定伟;;一般结构的生产线的结构建模方法[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志强;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及遥相关型年代际配置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刘东毅;复杂一维波网络的稳定性[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毅波;史文结构化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4 孙健;海湾、近岸海域水交换研究的关联矩阵方法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建立;群的幂等正交类系统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友兵;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对过去千年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支蓉;全球气象要素场关联特性及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荣雨;基于PCA的统计过程监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红海;拉普拉斯矩阵和蕴含幂零符号模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张绍阳;基于Petri网的公路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江云;大规模RLC电路的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陈友光;基于Petri网的流程优化和重组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飞;金融市场高维交叉关联矩阵结构演化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其珍;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与监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史建刚;减少配电网无功损耗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鲁杏杰;整自仿tile的边界维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娜;面向用户需求的专题新闻文本集可视化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应堃;化工过程流体管网建模及其并行化仿真[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9 吴明建;基于AutoCAD的给水管网水力计算与管网测压点布置[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金松河;Web日志挖掘系统中相关算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省气象局 李明经;拓展气候系统领域 推进事业协调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2年
2 张人禾 徐祥德;把握地球的“脉搏”[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 秦大河;开拓21世纪我国气候工作的新局面[N];中国气象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丹;大气圈——气候系统的主角[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 阮水根;积极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的战略思考[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秦瑜 教授 国家计委能源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姜克隽 主任 中国农科院 林而达 研究员 国家地震局 马宗晋 院士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张文建 副主任 国家计委能源所 周大地 研究员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刘春蓁 研究员 中 ;气候系统热点问题讲习班内容摘要[N];中国气象报;2002年
7 李丹 郭战峰;第三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开班[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王德民通讯员 郭战峰;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兰州开班[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中国气象局局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5年
10 秦大河;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