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它的隆升是新生代地质史上的重大的事件,其演化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几十年,青藏高原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幅度和形式以及高原隆升的资源环境效应等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中轴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限,中、新生代有着复杂的成盆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的沉积物完整地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和盆地演化的详细信息。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构造运动(~373Ma、295~335Ma、280~285Ma、260~275Ma、235~260Ma、220~230和215~225Ma)。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同步整体隆升特点。
1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显示,裂变径迹年龄大于地层年龄的样品揭示了母岩物源区存在多次构造热事件,其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43~183Ma、97~109Ma、86~89Ma、50~58Ma和~36Ma。在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年龄的样品中,样品的年龄集中于二个年龄段:43.5~47.6Ma,117Ma.。反映了研究区的两次构造热事件。综合全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可知,柴达木盆地北缘在中、新生代存在五期隆起事件,其时间为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说明进入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
|
|
|
1 |
李善鹏,邱楠生,曾溅辉,尹长河;昌潍坳陷新生代古地温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2 |
李善鹏,邱楠生;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以东营凹陷为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3 |
曹新焰,严永新,林学庆,李亚玉,成新生,周扬新;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探讨巴彦浩特石炭系热演化史[J];河南石油;2001年06期 |
4 |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5 |
周成礼,冯石,王世成,康铁笙;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数值模拟及地质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4年04期 |
6 |
杨庚,钱祥麟;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隆升证据: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7 |
施小斌,王良书,郭随平,王捷,周光甲;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热史反演及其局限性[J];地质科学;1998年02期 |
8 |
王颖;张凯;;云龙凹陷构造-热演化史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4期 |
9 |
王军;西昆仑卡日巴生岩体和苦子干岩体的隆升——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J];地质论评;1998年04期 |
10 |
潘长春,周中毅,王庆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准噶尔盆地生油层热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1期 |
11 |
薛爱民,杨小毛,廖静娟;沉积盆地地热史模拟方法及简要述评[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2期 |
12 |
胡圣标;郝杰;付明希;吴维平;汪集旸;;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
13 |
吕希学;;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热演化历史和成烃史[J];地质科学;2006年04期 |
14 |
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5 |
柳忠泉;韩立国;徐佑德;许世红;任凤楼;周丽;;济阳坳陷新生代热演化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8年05期 |
16 |
韩立国;柳忠泉;徐佑德;许世红;任凤楼;周丽;;济阳坳陷新生代地温场特征研究[J];海洋石油;2008年01期 |
17 |
刘红旭;董文明;刘章月;陈晓林;;塔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关系——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9年03期 |
18 |
李双建;李建明;周雁;沃玉进;汪新伟;;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2期 |
19 |
柳益群,周立发;关于地层剥蚀厚度求取方法的讨论——以吐-哈盆地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20 |
邱楠生,金之钧,李京昌;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