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韩飞  
【摘要】: 对兰州地区皋兰山剖面进行晚第三纪磁性地层研究,以0.5m间距对240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或7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Ma。通过对年代控制点间的地层进行线性插值,得到皋兰山剖面地层的年代标尺。绘制皋兰山剖面地层的磁化率指标随年代的变化曲线,结合地层的岩性变化,讨论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的构造和气候的变动。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一、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Ma。 二、五泉砾岩的底界年代大约为3.5Ma,略晚于临夏盆地积石组(3.58Ma),是兰州地区对青藏高原A幕运动的具体响应,为其提供了地质证据。 三、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Ma,兰州地区的古季风气候(主要指冬季风)已经建立并且形成风尘序列的快速堆积,西部地区的干旱化至此已经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的统一性。 四、兰州地区风尘沉积速率在3.5~1.48Ma间发生过显著地增加,但是由于地层的不整合、五泉砾岩和黄河河流阶地的发育造成风尘沉积序列的不连续,所以兰州地区的风尘速率显著增加的界限尚未确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潘保田;苏怀;胡春生;胡小飞;周天;李吉均;;兰州地区1.0Ma黄河阶地的发现和0.8Ma阶地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2 岳乐平;屈红军;杨永利;葛同明;文思郁;;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3 张林源 ,赵希璋;兰州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兰州学刊;1986年06期
4 杨莉萍,刘学年;兰州地区落叶乔木夏季移栽技术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07期
5 周克礼;张支凤;;兰州地区免费用血情况调查[J];甘肃科技;2006年12期
6 王立平;李建宏;;浅谈兰州地区第三系软岩的单轴抗压强度[J];甘肃冶金;2007年06期
7 杨秀芬;;兰州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8 张耀甲;张丽兵;;兰州地区的裸子植物[J];甘肃林业科技;1990年03期
9 巨天珍,朱艳,陈学林,杨永利;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6期
10 梁冰华;兰州地区168例孕妇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J];甘肃科技;2001年04期
11 戴聚昌,袁道阳;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J];高原地震;2002年03期
12 王伟;;兰州地区滑坡泥石流分布及灾害特征[J];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06期
13 艾南山 ,吕鸿图 ,王民新;兰州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14 袁兴仁;;兰州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函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15 潘树新,陈兰庆,钟心,高安泰;兰州地区环境污染对五泉山水化学动态影响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2期
16 刘锋;潘保田;苏怀;;兰州地区黄河第五级小沙沟阶地古地磁年代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5期
17 王俊达;地质年代学第十讲——古地磁地质年龄测定[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18 ;古地磁取样钻机及太阳罗盘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通过技术鉴定[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84年05期
19 张选阳,郑海翔;关于西藏古地磁[J];四川地质学报;1986年02期
20 岳乐平;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古地磁结果[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8)[C];1986年
2 董学斌;杨惠心;李鹏武;;北山北部地体归属的古地磁论据[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张世红;朱鸿;孟小红;;扬子地块泥盆-石炭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古地理意义[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高荣繁;范义青;黄鹤龄;;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系的古地磁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5 梁丹丹;张兆干;;贵州普定碳酸盐岩上覆红土性风化壳的古地磁定年[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开平;马瑾;;可变形体的运动与古地磁的旋转——浅谈大陆旋转变形[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韩文骥;;从古地磁看恐龙的绝灭[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杨惠心;董学斌;李朋武;禹惠民;;满-绥地学断面古地磁研究新成果[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吴汉宁;;再论确定造山带内构造单元古地磁极位置的可行性——秦岭二郎坪蛇绿岩片古地磁极位置及其构造意义[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于清河;邢历生;曹照垣;;试谈陕西武功、咸阳两个钻孔古地磁测定中所存在的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2)[C];198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怀;兰州东部地区1,240ka以来的河流阶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孙东怀;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997年
3 扆铁梅;云南晚第三纪化石木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4 吴怀春;华北蓟县地区中元古界古地磁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裴军令;燕山褶断带东段早白垩世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6 刘理臣;生态网络城市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刘飞;东海岛屿黄土与下蜀黄土古环境信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宇坤;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10 黄德军;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对花背蟾蜍的毒理学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飞;兰州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09年
2 张焱;兰州地区晚第三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D];兰州大学;2009年
3 曹长青;2009-2010年兰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卢立志;兰州地区汉族成年人正常(牙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博文;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永霞;2010-2011年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刘锋;兰州盆地黄河小沙沟阶地年代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刘照涌;兰州地区大型中央企业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剑英;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10 任婷;兰州地区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初探[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丹波尤婷婷;提升治安防控能力促进省城和谐稳定[N];甘肃日报;2007年
2 王欢;兰州污染天气多为灰霾“作怪”[N];西部时报;2008年
3 王永亮;兰州货运东站二期开建[N];甘肃法制报;2007年
4 记者 宋振峰;苏荣等党政军领导参加兰州地区义务植树活动[N];甘肃日报;2006年
5 记者 韩红新;部委代表支招兰州物流发展[N];兰州日报;2007年
6 汪志;甘肃兰州将成西部能源集散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曹振宁;兰州电信打造农民致富平台[N];人民邮电;2007年
8 兰州市社科院 韩晓东;实现兰州又好又快发展[N];兰州日报;2007年
9 李虎军;地震预警系统让防震更从容[N];中国社会报;2008年
10 记者 李江虹 通讯员 刘永勤;巡回督察助力兰州农村公路建设[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