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摘要】:
对兰州地区皋兰山剖面进行晚第三纪磁性地层研究,以0.5m间距对240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或7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Ma。通过对年代控制点间的地层进行线性插值,得到皋兰山剖面地层的年代标尺。绘制皋兰山剖面地层的磁化率指标随年代的变化曲线,结合地层的岩性变化,讨论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的构造和气候的变动。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一、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Ma。
二、五泉砾岩的底界年代大约为3.5Ma,略晚于临夏盆地积石组(3.58Ma),是兰州地区对青藏高原A幕运动的具体响应,为其提供了地质证据。
三、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Ma,兰州地区的古季风气候(主要指冬季风)已经建立并且形成风尘序列的快速堆积,西部地区的干旱化至此已经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的统一性。
四、兰州地区风尘沉积速率在3.5~1.48Ma间发生过显著地增加,但是由于地层的不整合、五泉砾岩和黄河河流阶地的发育造成风尘沉积序列的不连续,所以兰州地区的风尘速率显著增加的界限尚未确定。
|
|
|
|
1 |
潘保田;苏怀;胡春生;胡小飞;周天;李吉均;;兰州地区1.0Ma黄河阶地的发现和0.8Ma阶地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
2 |
岳乐平;屈红军;杨永利;葛同明;文思郁;;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3 |
张林源
,赵希璋;兰州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兰州学刊;1986年06期 |
4 |
杨莉萍,刘学年;兰州地区落叶乔木夏季移栽技术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07期 |
5 |
周克礼;张支凤;;兰州地区免费用血情况调查[J];甘肃科技;2006年12期 |
6 |
王立平;李建宏;;浅谈兰州地区第三系软岩的单轴抗压强度[J];甘肃冶金;2007年06期 |
7 |
杨秀芬;;兰州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8 |
张耀甲;张丽兵;;兰州地区的裸子植物[J];甘肃林业科技;1990年03期 |
9 |
巨天珍,朱艳,陈学林,杨永利;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6期 |
10 |
梁冰华;兰州地区168例孕妇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J];甘肃科技;2001年04期 |
11 |
戴聚昌,袁道阳;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J];高原地震;2002年03期 |
12 |
王伟;;兰州地区滑坡泥石流分布及灾害特征[J];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06期 |
13 |
艾南山
,吕鸿图
,王民新;兰州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14 |
袁兴仁;;兰州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函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5 |
潘树新,陈兰庆,钟心,高安泰;兰州地区环境污染对五泉山水化学动态影响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2期 |
16 |
刘锋;潘保田;苏怀;;兰州地区黄河第五级小沙沟阶地古地磁年代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5期 |
17 |
王俊达;地质年代学第十讲——古地磁地质年龄测定[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
18 |
;古地磁取样钻机及太阳罗盘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通过技术鉴定[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84年05期 |
19 |
张选阳,郑海翔;关于西藏古地磁[J];四川地质学报;1986年02期 |
20 |
岳乐平;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古地磁结果[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