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薄膜太阳电池材料的制备研究
【摘要】: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无污染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首选目标之一。
目前,太阳电池正从第一代晶体硅太阳电池走向第二代薄膜太阳电池。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且材料来源丰富、无毒等优点的第三代太阳电池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薄膜太阳电池中,微晶硅太阳电池由于克服了光致衰退效应,并且具有工艺简单、便于大面积生产等优点,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宽范围的光谱吸收以及强的电荷传输特性使得硅纳米线成为实现第三代太阳电池的关键材料。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玻璃、塑料等廉价衬底上微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生长机制,对CVD系统制备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结构形态和发光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系统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CVD低温制备微晶硅薄膜过程中衬底与电感线圈间距(d_(IS))对薄膜物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以SiH_4/H_2为源气体的ICP-CVD低温制备硅薄膜的等离子体气相输运机制。研究发现,当间距适中(5cm)时,低温制备的硅薄膜具有高的晶化质量;
●结合ICP-CVD的特点,发展了一种新的低温制备微晶硅薄膜的方法,即铝诱导晶化原位生长。以SiH_4和H_2混合气为源气体,铝为诱导金属,通过等离子体中SiH_x(0≤x≤3)前驱物与铝层间强的非平衡热力学过程,分别在玻璃和柔性衬底上成功制备了高晶化质量的微晶硅薄膜。没有观察到铝层和硅薄膜的“层交换(layer exchange)”现象。据此,提出了一个自洽的铝诱导晶化硅薄膜的原位生长机制:
●采用自行设计的CVD装置,在480℃、大气压强下以Au作为催化剂成功地制备了大量细且直的硅纳米线(SiNWs),其长度达几微米。纳米线的生长服从VLS机制,具有晶化硅核和氧化层组成的核壳结构,氧化层约3nm。Raman测试结果发现SiNWs的一级振动模的特征峰较之单晶硅的特征峰有4cm~(-1)的红移,证实了SiNWs的量子限制效应。
|
|
|
|
1 |
刘玉珩;;太阳电池发展简史[J];太阳能;1981年02期 |
2 |
李春鸿;;无定形硅太阳电池[J];功能材料;1981年03期 |
3 |
东良;发展我国阳光发电技术的一些考虑[J];能源工程;1996年04期 |
4 |
宋红
,耿新华
,倪世宏;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原理[J];太阳能;2002年04期 |
5 |
;美国First Solar公司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J];电源技术;2010年03期 |
6 |
胡宏勋;;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现状和发展[J];太阳能;1986年04期 |
7 |
陈幼松;薄膜太阳电池的开发动向[J];太阳能;1994年02期 |
8 |
孙洪福,汤华娟,王承遇,柳鸣;玻璃基片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与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
9 |
赵慧,徐征,励旭东,李海玲,许颖,王文静;氮化硅薄膜的性能研究以及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04年02期 |
10 |
朱锋;未来的清洁能源——硅基薄膜太阳电池[J];世界产品与技术;2003年08期 |
11 |
赵彦辉;肖金泉;黄荣芳;闻火;闻立时;;硅薄膜中的结构缺陷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0年S1期 |
12 |
曹四海;宋行宾;韩晓艳;;我国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Turn key模式的思考[J];新材料产业;2010年05期 |
13 |
李鹏;刘伯栋;刘丽叶;;新奥光伏:憧憬“薄膜”下的蓝天[J];太阳能;2009年04期 |
14 |
林安中,王斯成;我国光伏发电进展[J];太阳能;1999年04期 |
15 |
王文静,许颖,罗欣莲,于元,赵玉文,于民,李国辉;在SiO_2和Si_(3)N_4膜上用RTCVD法沉积多晶硅薄膜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9年03期 |
16 |
刘佳怡;;太阳电池模块技术发展[J];电子与电脑;2007年08期 |
17 |
樊重道;;利用硅太阳电池的模拟式位移变送器[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80年04期 |
18 |
乔幼筠;;560瓦硅太阳电池充电站[J];太阳能;1987年02期 |
19 |
王晓泉,汪雷,席珍强,徐进,崔灿,杨德仁;PECVD淀积氮化硅薄膜性质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4年03期 |
20 |
于亚男;;直径100毫米大圆片硅太阳电池[J];太阳能;198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