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岩芯粘土矿物与末次冰消期以来环境变化探讨
【摘要】: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共和盆地中的沙珠玉河尾闾湖泊——达连海获取40.92m长的湖泊岩芯(DLH钻孔)和湖岸阶地年代开展了古气候重建研究。
选用岩芯中植物残体作为测年材料,利用AMS ~(14)C测年技术获得达连海钻孔10个绝对年龄,结合前人研究建立的达连海湖相沉积物~(137)Cs时标,估计其~(14)C年龄的碳库为380年,在扣除碳库之后建立了达连海地区晚冰期14.5cal kaBP以来可靠的年代序列。对达连海钻孔岩芯样品进行粘土(200个样品,70年分辨率)为主,和粒度、碳酸盐、岩相和沉积速率为辅的多指标分析,重建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和环境。
达连海钻孔高分辨率粘土矿物中的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的含量与结晶度、粘土矿物比值能很好的反映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征,但高岭石含量反映的变化不甚明显。结合粒度、碳酸盐、岩相和沉积速率多指标综合分析,末次冰消期以来共和盆地的古环境和气候演化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末次冰消期(14.5-11.3 cal ka BP),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结晶度高,蒙脱石含量低,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蒙脱石比值低,气候总的特征表现为干冷,以较强的物理风化为主,达连海湖泊水位较浅,水生植物不发育。但其间气候有明显的突变,即在12.9-11.3cal ka BP之间,气温升高或湿度增加,对应Bφlling-Allerφd时期。在早、中全新世(11.3-4.5cal ka BP)期间,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结晶度变低,蒙脱石含量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蒙脱石比值增高,表现为气温由低逐渐升高、湿度加大,在中全新世的6.0calka BP左右达到极盛。在此期间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湖泊水位上升,早起湖泊水位较浅,湖泊生长较多植物,湖泊堆积较多的泥炭层;但早全新世的11.3~10.0cal ka BP,气候突然变得干冷,持续大约1.0cal ka,此段为转换期;在中全新世的晚期,气候变的干旱。在晚全新世(4.5~0.0cal ka BP)粘土矿物的特征与全新世前类似,气候再次变为干冷,物理风化作用盛行,湖泊水位变浅,水生植物不发育,泥炭层堆积很少。
DLH孔粘土矿物与孢粉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特征对比表明,粘土矿物能和孢粉一样反映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征,二者反映的事件序列是相同的,在大的一些时段上二者反映的气候和环境是一致的。尤其在中、晚全新世期间二者反映的变化时段一致性较好,其它时段粘土矿物要比孢粉滞后大约1.0cal ka。
达连海末次冰期及冰消期高湖面出现在~25-10ka,全新世的高湖面出现在中全新世的~8.0-5.0ka BP。
通过与其他青藏高原研究点的末次冰期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及季风代用指标的对比,发现达连海粘土所记录到的共和盆地气候变化与它们基本一致,如Bφlling-Allerφd时期,共和盆地湿润与青藏高原季风加强湿度增加相一致;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高原许多地点湿度降低;从早全新世开始季风逐渐增强,中全新世高原季风强盛,与共和盆地周围山地森林发育、气候湿润的时期可对应;晚全新世期间共和盆地气候干旱,与青藏高原全新世季风退缩,山地森林萎缩,整体湿度降低的时间一致。西南季风对本区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本区所起作用的程度以及季风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
|
|
1 |
魏兰英,彭贵,严富华,尹金辉,卢演俦,刘荣谟;北京地区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7年02期 |
2 |
;IODP 310航次——南太平洋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4期 |
3 |
翦知湣,陈民本,林慧玲,汪品先;从稳定同位素与微体化石看南海南部末次冰消期古海洋变化之阶段性[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2期 |
4 |
李森,强明瑞,李保生,高尚玉;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J];地质论评;2004年01期 |
5 |
魏海成;马海州;潘安定;山发寿;;甘青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化的孢粉记录对比分析[J];盐湖研究;2009年01期 |
6 |
陈发虎,吴海斌,张家武,江海斌;末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冬季风变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
7 |
王文远,刘嘉麒,J.Negendank,彭平安,储国强,刘东生,骆祥君,J.Mingram;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两步式的变化[J];科学通报;2000年08期 |
8 |
刘子亭;余俊清;张保华;蔡伟;张立莎;;烧失量分析在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盐湖研究;2006年02期 |
9 |
;IODP325航次——大堡礁环境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1期 |
10 |
王朋岭,贾玉连,朱诚,马春梅;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特点及其与格陵兰、欧洲的异同[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
11 |
石蒙沂,郭利学,杨红文,张晓成;青海共和盆地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干涸趋势的探讨[J];中国沙漠;1990年04期 |
12 |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J.Negendank;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气候事件与GISP2记录的对比[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9期 |
13 |
周卫建,安芷生,S.C.Porter,D.Donahue,A.J.T.Jull;末次冰消期东亚和挪威海气候事件的对比[J];中国科学D辑;1997年03期 |
14 |
朱玉荣;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演变过程模拟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5 |
Anne-MarieLezine,马建华;从深海花粉记录看末次冰消期寒冷阶段北大西洋东部反气旋环流的增强[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5期 |
16 |
王文远,刘嘉麒,刘东生,彭平安,J.Negendank;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17 |
杨瑞霞;李志飞;张莉;鲁鹏;高红丽;;河南嵩山东麓邓家剖面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2期 |
18 |
夏正楷,陈戈,郑公望,陈福友,韩军青;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01年14期 |
19 |
李铁刚,苍树溪,刘振夏,程振波,M.A.Hall,Y.Saito,S.Berne;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J];科学通报;2002年04期 |
20 |
管清玉;潘保田;高红山;李琼;李炳元;王均平;苏怀;;两高分辨率黄土剖面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差异探讨[J];中国沙漠;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