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动力学方法研究量子微腔中的激光冷却
【摘要】:
本文采用代数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量子微腔中单原子的激光冷却问题,分别讨论了二能级、三能级原子在腔中的动力学行为。
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代数动力学理论知识。
论文第二部分利用代数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运动二能级原子和腔场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原子的辐射压力和冷却温度的解析解。为了更好地说明各参量对辐射压力和冷却温度的影响,我们通过图形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原子和腔场之间耦合强度的增大,辐射压力随之增大,原子的冷却温度也更低;而随着失谐的增大,原子的辐射压力减小,另外,原子处于腔中的位置和囚禁时间对冷却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了三能级原子的腔冷却的动力学行为。首先,我们给出了运动三能级原子和量子化辐射场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然后根据代数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构造出系统的代数生成元,从而哈密顿量可以表成代数生成元的线性组合。系统的密度算符也随之给出。基于原子的约化密度算符,推导出了三能级原子的冷却力和原子的冷却温度,与二能级原子不同的是三能级原子展现出更丰富的现象,可以调控的参数也更多,实验结果表明原子的冷却温度也更低。
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以上结果加以总结。另外,对我们的后续工作出展望。
|
|
|
|
1 |
王育竹;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J];世界科学;2000年12期 |
2 |
王育竹;利用光频移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中国激光;1981年02期 |
3 |
张刚,胡必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评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
4 |
武海斌,姚景芹,常宏,马杰,王波,王海;一种简易的激光冷却和俘获~(87)Rb原子的实验系统[J];量子光学学报;2005年02期 |
5 |
王义遒,李义民,甘建华,陈徐宗,杨东海,刘海峰;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研究在北京大学的进展[J];量子光学学报;1996年03期 |
6 |
王义遒;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的方法——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J];物理;1998年03期 |
7 |
郭奕玲;;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J];物理通报;1998年01期 |
8 |
王育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物理;1990年11期 |
9 |
高克林,朱熙文;单离子囚禁和冷却的研究进展[J];物理;1997年11期 |
10 |
李长新;激光制冷[J];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08期 |
11 |
孙广;张晓变;;激光冷却技术及其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10年05期 |
12 |
王玉珠;利用“交流斯塔克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中国激光;1980年Z1期 |
13 |
王育竹;利用“交流斯塔克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科学通报;1980年09期 |
14 |
朱彤文;;激光:操纵你的无影手[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2年02期 |
15 |
孙海生;印建平;;固体材料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的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
16 |
王渝生;;美国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的“激光冷却捕捉原子”[J];科技导报;2009年01期 |
17 |
谢旻,凌琳,杨国建;非简并Λ型三能级原子的速度选择相干布居俘获[J];物理学报;2005年08期 |
18 |
王育竹;徐震;;激光冷却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
19 |
;物理学进展 第25卷 总目录[J];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
20 |
程民治;王向贤;;朱棣文:利用激光冷却捕捉原子的科学大师[J];物理与工程;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