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氧体和氧化锌薄膜的溶液法制备、结构与性质
【摘要】: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高频化必将使尖晶石型铁氧体薄膜大有用武之地。高密度垂直磁记录介质、薄膜磁头、薄膜变压器、薄膜电感器,多层膜器件以及生物工程、医疗诊断技术、磁性药物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铁氧体薄膜研究的步伐。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质取决于掺杂离子的自身特性、浓度、占位以及制备方法。传统的铁氧体薄膜制备工艺中,材料的晶化需要在高温下进行(600℃),使得铁氧体薄膜不适合在耐热性较差的基底材料(如聚脂膜、聚合物颗粒、GaAs集成电路等)上沉积。目前低温合成尖晶石型铁氧体薄膜的主流方法是旋转喷涂法,但是这一方法存在制备过程复杂、浪费反应液等缺点,而且旋转喷涂法制务样品过程中溶液pH值较高,很容易优先生成氢氧化铁之类的沉淀物。Izaki发明的催化法可以克服上述困难,但是有关催化法的研究比较少,该方法目前仅能用来制备Fe304薄膜和成份单一的Fe0.16Zn2.84O4铁氧体薄膜,这对催化法的推广是不利的。
本论文工作的第一个创新点是采用催化法制备出了NiZnCo掺杂的尖晶石型铁氧体薄膜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
(1)采用催化法,在80℃条件下,通过控制Fe(NO3)3、Zn(NO3)2、Ni(NO3)2、Co(NO3)2反应物的浓度,首次在硝酸盐和二甲基胺硼烷(DMAB)溶液中制备出了多组份掺杂的Ni0.11ZnxCo0.03Fe2.86-xO4(x=0.00、0.23、0.34、0.43和0.51)尖晶石型铁氧体薄膜。Zn2+离子易于沉积入薄膜中,制备过程中控制Zn2+离子的浓度尤为关键。
(2)Ni0.11Zn0.51Co0.03Fe2.35O4薄膜是由40-50 nm的等轴颗粒组成。薄膜沉积1小时后,膜厚达到500 nm左右,表面较粗糙,从薄膜表面的最低谷到最高峰有200 nm的起伏。随着Zn2+离子含量的增加,组成薄膜的颗粒变得均匀细小。
(3)XRD谱分析表明,x从0增加到0.51,点阵常数从8.383 A增大到8.425A。由Scherrer公式计算出的晶粒尺寸在40 nm左右。随着Zn2+离子含量的增加,680 cm-1波数处的Raman峰发生了移动而且逐渐宽化,该峰可拟合为波数在655和687 cm-1的两个峰,他们分别归属于ZnO4和FeO4四面体的伸缩振动,证明Zn2+离子倾向于占据A位。
(4)薄膜的磁性可以通过调节Zn2+离子含量来控制。x增加,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x=0.35时,达到460 emu/cc的最大值,矫顽力单调的从154 Oe降低到22 Oe。其原因是Zn2+离子取代A位的Fe3+离子,引起了A-O-B超交换相互作用的减弱以及A位、B位磁矩的变化。
一维ZnO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光电和压电性质以及在纳米发电机、气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的应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实验证明,不同形貌、不同尺寸的ZnO纳米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可控合成不同的一维ZnO纳米结构,研究形貌、尺寸相关的性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工作。金属有机气相沉积、气相输运以及水溶液等许多方法已被用来制备ZnO纳米结构。其中物理法需要高温、复杂的仪器并且产量低,而水溶液化学法制备过程简单、能耗低并可大规模制备。到目前为止,采用Izaki的水溶液法,还没有关于合成出ZnO纳米针阵列、纳米棒阵列、方尖塔阵列以及多晶膜的报道。
本论文工作的第二个创新点是采用催化法制备出了多种一维ZnO纳米结构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
(1)采用催化法,调节Zn(NO3)2的浓度,首次在Zn(NO3)2-DMAB溶液中制备出了ZnO纳米针阵列、纳米棒阵列以及ZnO多晶薄膜。低浓度Zn(NO3)2(2-15mM)条件下有利于得到ZnO纳米针阵列。
(2)将反应时间从1分钟延长至96小时,低Zn(NO3)2浓度条件下ZnO纳米结构依次经历了形成等轴晶粒、等轴晶粒到纳米棒、纳米棒到纳米针、纳米针的生长、纳米针到方尖塔、方尖塔到六角柱的演变过程。生长过程是由ZnO自身的晶体学特性,溶液中Zn2+离子的扩散方向以及生长热力学等因素引起的。
(3)TEM和XRD结果证明ZnO纳米结构的生长方向是0001晶体学方向。通过SEM结果估算,得出单位薄膜面积内针状ZnO纳米线阵列具有最大的表面积。XPS结果证明ZnO纳米结构表而存在Zn(OH)2和O空位的表面态。
(4)ZnO纳米针阵列具有最大的可见光发射强度,这是由于ZnO纳米针阵列表面具有最大数量的可见光发光中心。ZnO纳米针阵列同时具有最高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
|
|
|
|
1 |
黄展胜,张敦煌;海水中硼的光谱定量测定——纸条溶液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4期 |
2 |
姚自余,陈秋玲,刘元泓,李之辉;溶液法丁苯橡胶的SEC/LALLS表征[J];石化技术与应用;1989年Z1期 |
3 |
余自力,候灿淑,陈永荣,伍齐贤;硫磺溶液法合成聚苯硫醚的加工稳定性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1期 |
4 |
徐建,李亚栋;单晶Pb纳米线及纳米粒子的溶液法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
5 |
王烁;罗翀;赵颖;熊绍珍;;溶液法铝诱导晶化多晶硅薄膜[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09期 |
6 |
李海东;黄守磊;程凤梅;;溶液法制备EPDM-g-GMA/CaCO_3复合材料及表征[J];弹性体;2008年03期 |
7 |
刘红梅;;一维纳米氢氧化铜的溶液法合成[J];科技资讯;2011年03期 |
8 |
何玉萼;李浩钧;罗开容;;溶液法测定分子偶极矩的简化处理[J];化学通报;1989年04期 |
9 |
顾惠娟;气相法EPDM7265与溶液法EPDM3062E之比较[J];世界橡胶工业;2001年02期 |
10 |
徐润华,刘国海,戴猷元;氯化聚丙烯市场与技术分析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5期 |
11 |
李静雷;郑凯波;李娟;孙大林;陈国荣;;电场辅助溶液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阵列及其形貌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4期 |
12 |
贾金兰;;马来酸酐溶液法接枝聚丙烯的探讨[J];应用化工;2009年07期 |
13 |
王庆玲;朱帅;屠瑶;金一政;叶志镇;;反应时间对球状及棒状ZnO纳米晶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
14 |
王亚琴;吴世彪;徐玲;陈艳;;“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改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15 |
华勇,李亚萍,李印江;悬浮法酚醛树脂的性能及其应用[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
16 |
冯仕;李金钗;冯秀丽;;ZnO/ZnS核-壳纳米杆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5期 |
17 |
周鹤年;;高导电性透明薄膜的制造[J];化工新型材料;1987年10期 |
18 |
邓世强,房广信,何小龙;HDPE工艺技术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2年05期 |
19 |
杨凯声;谢德明;孙尉翔;;β-环糊精与聚乳酸的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
20 |
张正国;李素平;方晓明;;溶液生长ZnO一维纳米阵列及其复合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