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李生喜  
【摘要】: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和最高的高原,具有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它的形成隆升是新生代地质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演化发展对中业地质地貌的演变乃至全球环境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国内外广大地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青藏高原研究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幅度和形式以及高原隆升的资源环境效应等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柴达木盆地是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学背景的高原内陆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中轴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盆地沉积物以及提供沉积物的周边山地基岩完整地保存了高原隆升和盆地演化的详细信息。 本文以热年代学为理论基础,在总结分析柴北缘区域地质演化的前提下,对采自柴达木盆地北缘不同时代的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对径迹长度分布分析发现,柴北缘基岩自燕山早期以来一直处于逐渐抬升状态;通过对年龄数据信息的详细统计以及结合磷灰石的表观年龄分布,提出柴达木盆地自早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五期热构造事件,它们年龄依次为(186±10)Ma、(139±8)Ma、(112±7.5)Ma、(89±6.67)Ma、(53.25±5.25)Ma。依据裂变径迹年龄在空间的展布,得出柴北缘冲断褶皱带具有后展式构造特征,为柴北缘的盆山耦合机制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同时指出在近东西方向上抬升冷却具有明显差异性。经对所有样品的热史模拟,不仅表证了前述的热构造事件,而且推断出柴北缘的后展式冲断褶皱带构造可能形成于早喜山期,但进入第四纪后,柴北缘总体快速抬升冷却,其抬升速率介于731-12m/Ma之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尚尔杰;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1年04期
2 康竹林;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石油勘探;1999年03期
3 杨永泰,张宝民,席萍,余辉龙,吴光大,刘东;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展布规律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2001年02期
4 王昌桂,马力协;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潜力[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5 张守仁,曹代勇,戴俊生,李剑红;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扭动构造与阿尔金构造体系的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年03期
6 刘志宏,杨建国,万传彪,刘振文,张立国;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7 曹国强,陈世悦,徐凤银,彭德华,袁文芳;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5年01期
8 高长海,查明,吴孔友;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异常高压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9 王昌桂;马立协;王文弟;乔子真;侯安平;高雪峰;任玉芬;;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对比及含油气系统[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4期
10 曹运江,陆廷清,牟中海,黄继祥,胡受权;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型式及油气勘探前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1 刘桂侠,杨永泰,管全俊;从冷科1井下部地层的归属探讨柴达木盆地成盆时间[J];地球学报;2003年02期
12 薛光华,杨永泰;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13 曾融生;阚荣举;何傳大;;柴达木盆地的低頻地震工作[J];科学通报;1960年10期
14 曾融生;阚荣举;何传大;李彭年;;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的工作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60年02期
15 高学忠;;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下水水化学[J];西北地质;1981年02期
16 周光第;;柴达木盆地城墙沟组的定义、时代及其分布[J];西北地质;1986年02期
17 黄汉纯;周显强;王长利;;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18 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景民昌,杨藩,孙乃达;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J];古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19 张彭熹;;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问题浅析(报告提纲)[J];青海国土经略;2002年S1期
20 谢庆宾,管守锐;从岩相古地理看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前景[J];古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之均;张明利;汤良杰;万天丰;李京昌;张兵山;;柴达木盆地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恩宝;;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青亥;;西部大开发中柴达木盆地的环境问题[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4 张业成;胡景江;刘春凤;;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特征的初步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6)[C];1987年
5 寿建峰;邵文斌;陈子炓;沈安江;;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第三系藻灰(云)岩的岩石类型与分布特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宋哲;姬海军;宋宪生;;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地质构造特征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及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7 张德全;;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及找矿远景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8 赵俊猛;张先康;段永红;刘宏兵;裴顺平;;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差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因业;靳久强;江波;郭彬程;;柴达木盆地柴西区块第三系E_3~1沉积储层特征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谭红兵;;深源流体控制盐卤资源超常富集成矿[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军虎;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南华—泥盆纪构造演化[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迎宾;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徐波;运用地震属性研究柴达木盆地早新生代断裂特征[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杨超;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石炭系勘探前景[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曾春林;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夏国清;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琰;柴达木盆地马北油田变质基岩储层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穆剑;柴达木盆地红狮地区第三系层序地层特征和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李斌;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吴光大;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生喜;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芃;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太元;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云凤;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新生代砂岩成分分析与构造隆升事件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杜秀芳;柴达木盆地北缘封盖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张雨航;柴达木盆地蒸散量的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严梅君;柴达木盆地盐湖岩芯痕量锑的分析及其分布行为[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广庆;青海柴达木地区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秦永鹏;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钻孔岩芯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胡一珠;柴达木盆地盐湖岩芯痕量汞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永义;柴达木盆地的养猪专家[N];柴达木日报;2011年
2 记者 张三民;柴达木盆地重大科技专项二期启动[N];青海日报;2011年
3 记者王巧然 实习记者黄博阳;柴达木盆地重大科技专项二期启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记者 李军;柴达木盆地水资源调查进展顺利[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记者 张三民;柴达木盆地发现两处巨型地下水源[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记者 马应珊、禹伟良;柴达木盆地发现大气田[N];人民日报;2001年
7 新华社记者 梁娟 徐鸿伟;柴达木盆地的“情人湖”[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特派记者 梁鹏;盐湖“捞宝” 柴达木盆地拒绝污染[N];重庆商报;2010年
9 记者 李莎莎;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技术获新突破[N];格尔木日报;2011年
10 王大千;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关键技术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