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IS和RS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王希强  
【摘要】: 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给地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安全问题。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而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公开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显著增多。目前,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银川为宁夏的省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银川已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城市。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存在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对银川市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分级,因地制宜的应对生态安全威胁,对于银川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建设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生态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基于PSR模型,建立了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与GIS技术对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进行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007年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库;基于常权和变权加法平均综合模型对2007年银川市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调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基于常权和基于变权加法平均综合模型对银川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对比,发现运用变权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银川市生态安全水平以较差和一般为主,两者占到银川市总面积的68.17%。其中,较差水平面积为3704.05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38.77%;其次为一般水平,面积为2809.35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29.4%;生态安全水平良的面积为1113.84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11.66%;生态安全水平差的面积为1927.75km2,达到银川市总面积的1/5以上,为20.18%;银川市不存在生态安全水平优的区域。 (3)银川市整体生态安全处于较差水平。临河镇生态安全水平最高,生态安全指数为6.47,大新镇生态安全水平最低,生态安全指数为2.74。银川市乡镇生态安全以差和较差水平为主,两者分别占到13个和9个乡镇,生态安全水平一般的乡镇有5个。 (4)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银川市生态安全分级管制的思路,把银川市划分为四级管制区:一级管制区基本上集中在城区和交通线周围;二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灌区两侧和灵武市中部;三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东侧以及灵武市北部和南部零星区域;四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最后,针对不同级别的管制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另外,针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提出了专门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潘宝玉,王贵祥;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2 李震,孙文新,曾群柱;综合RS与GIS方法提取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信息——以布喀塔格峰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3 周勇,吴丹,刘凡,贺纪正,邱炳文;基于RS和GIS的东湖水环境模糊综合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栗斌;刘纪平;石丽红;;基于GIS和RS的灾害管理系统实践[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5 赵永军,巫明强;“3S”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水利;2001年05期
6 汪东川,卢玉东,汪亚峰,罗春艳;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技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2期
7 刘卫平;卢薇;唐光良;刘瑞华;;浅议“3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1期
8 张有全;宫辉力;赵文吉;;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J];生态环境;2007年01期
9 邹秀萍;王毅;齐清文;陈劭锋;姜莉莉;;基于RS&GIS的西双版纳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1期
10 张瑜;黄曦涛;;RS和GIS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11 王崇倡,宋伟东;阜新矿区资源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J];矿山测量;2005年03期
12 宋宏利;张晓楠;李俊付;王雨;;基于GIS的遥感图像湿地信息提取——以黄骅湿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13 张曦;“5S”技术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1年12期
14 刘瑞民,王学军;RS、GIS在内陆湖泊水质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1期
15 罗晓云,王萍;GIS与RS在荒漠化调查评价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2期
16 蒋勇军;章程;李林立;袁道先;朱章雄;石胜强;;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17 郭斌;任志远;;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18 赵文彬;周祎旻;;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9 张菊清;窦和军;杨福军;;利用2S技术进行土地沙漠化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2年03期
20 高龙华,张行南;RS和GIS支持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评述[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丽;李家存;胡德勇;赵文吉;;基于遥感和GIS的沽源县植被生态安全综合评价[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曹伟;;生态安全战略研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章小明;;西部开发必须注重生态安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肖笃宁;;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谢花林;李秀彬;;生态安全评价法和GIS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晓蓉;汪承润;林仁漳;田园;徐向华;薛银刚;顾雪元;郭红岩;;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生物体的微观致毒机理及生态安全早期诊断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任志远;;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钟章成;;物种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兼论物种对生态安全的作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李建牢;任杨俊;;关注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卞正富;瓦哈甫·哈力克;;且末绿洲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波;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上游;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估体系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阿玛娜;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窦勇;基于RS、GIS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王玲;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张丛;基于RS和GIS的甘南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分类经营模式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李远华;生态环境流量流向评价方法及其在西藏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侯景伟;ACA与RS、GIS耦合的水资源空间优化配置[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强;基于GIS和RS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忠伟;基于RS与GIS海南岛台风灾害对橡胶影响的风险性评价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卫;基于GIS和RS的战场态势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程鹏;基于RS和GIS的泰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扩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福瑞;基于RS和GIS的自贡市长山盐矿区生态环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宋涛;基于GIS和RS的潍坊市城市扩展动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万红;基于RS与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王一涵;基于RS和GIS的洪河地区湿地生态健康定量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从斌;李子溪流域土壤侵蚀遥感监测[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周在辉;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拴科;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郑志国;重视土地开发的生态安全[N];广州日报;2004年
3 王永生;国土生态安全不可小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记者 江学科;推动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特派记者 陶媛慧;把维护生态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N];友报;2007年
6 记者 刘琴 张漫宇;中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7 孙家驹;农林水应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N];学习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武卫政;提升监管能力 保障生态安全[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娅;维护国家生态安全[N];中国环境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白剑峰;灰色的灾难[N];人民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