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RS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
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给地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安全问题。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而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公开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显著增多。目前,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银川为宁夏的省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银川已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城市。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存在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对银川市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分级,因地制宜的应对生态安全威胁,对于银川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建设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生态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基于PSR模型,建立了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与GIS技术对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进行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007年银川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库;基于常权和变权加法平均综合模型对2007年银川市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调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基于常权和基于变权加法平均综合模型对银川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对比,发现运用变权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银川市生态安全水平以较差和一般为主,两者占到银川市总面积的68.17%。其中,较差水平面积为3704.05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38.77%;其次为一般水平,面积为2809.35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29.4%;生态安全水平良的面积为1113.84km2,占银川市总面积的11.66%;生态安全水平差的面积为1927.75km2,达到银川市总面积的1/5以上,为20.18%;银川市不存在生态安全水平优的区域。
(3)银川市整体生态安全处于较差水平。临河镇生态安全水平最高,生态安全指数为6.47,大新镇生态安全水平最低,生态安全指数为2.74。银川市乡镇生态安全以差和较差水平为主,两者分别占到13个和9个乡镇,生态安全水平一般的乡镇有5个。
(4)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银川市生态安全分级管制的思路,把银川市划分为四级管制区:一级管制区基本上集中在城区和交通线周围;二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灌区两侧和灵武市中部;三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东侧以及灵武市北部和南部零星区域;四级管制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最后,针对不同级别的管制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另外,针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提出了专门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
|
|
|
1 |
潘宝玉,王贵祥;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
2 |
李震,孙文新,曾群柱;综合RS与GIS方法提取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信息——以布喀塔格峰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
3 |
周勇,吴丹,刘凡,贺纪正,邱炳文;基于RS和GIS的东湖水环境模糊综合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4 |
栗斌;刘纪平;石丽红;;基于GIS和RS的灾害管理系统实践[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
5 |
赵永军,巫明强;“3S”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水利;2001年05期 |
6 |
汪东川,卢玉东,汪亚峰,罗春艳;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技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2期 |
7 |
刘卫平;卢薇;唐光良;刘瑞华;;浅议“3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1期 |
8 |
张有全;宫辉力;赵文吉;;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J];生态环境;2007年01期 |
9 |
邹秀萍;王毅;齐清文;陈劭锋;姜莉莉;;基于RS&GIS的西双版纳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1期 |
10 |
张瑜;黄曦涛;;RS和GIS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
11 |
王崇倡,宋伟东;阜新矿区资源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J];矿山测量;2005年03期 |
12 |
宋宏利;张晓楠;李俊付;王雨;;基于GIS的遥感图像湿地信息提取——以黄骅湿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
13 |
张曦;“5S”技术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1年12期 |
14 |
刘瑞民,王学军;RS、GIS在内陆湖泊水质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1期 |
15 |
罗晓云,王萍;GIS与RS在荒漠化调查评价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2期 |
16 |
蒋勇军;章程;李林立;袁道先;朱章雄;石胜强;;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
17 |
郭斌;任志远;;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
18 |
赵文彬;周祎旻;;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9 |
张菊清;窦和军;杨福军;;利用2S技术进行土地沙漠化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2年03期 |
20 |
高龙华,张行南;RS和GIS支持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评述[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