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

苏婧  
【摘要】: 沙尘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能量强烈的吸收作用,不仅会改变地表能量平衡,而且还会通过改变大气的辐射加热结构,加速大气低层水汽和云的蒸发,从而抑制和减弱局域降水。因此研究西北地区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对了解沙尘气溶胶对这一区域大气能量平衡和水份循环的影响,特别是对西北地区干旱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CERES、MODIS和CALIPSO等卫星遥感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借助于辐射传输模式,着重详细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效应,定量计算了沙尘的直接辐射强迫值及其对大气辐射加热率的影响;初步揭示了沙尘与云的相互作用对辐射能量平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离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效应与间接/半直接综合辐射强迫效应的方法。 西北沙尘气溶胶一直缺乏详细可靠的光学性质数据库,区域辐射强迫的计算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本论文首次利用2008年中美联合观测的张掖站数据反演得到的沙尘粒子的光学特性,特别是单次散射反照率,计算了西北地区的辐射强迫。利用辐射闭合试验验证了反演的沙尘粒子参数的可靠性,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日平均辐射强迫值。结果表明虽然沙尘气溶胶在大气层顶的辐射强迫值都接近于零,但是在地表却表现出很大的负的辐射强迫值,这种地表与大气层顶很大的差值说明,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有效阻挡了太阳光到达地表,增加了大气中太阳短波的吸收,这势必会影响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对大气层结的稳定和水分循环产生影响。 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对大气加热率和辐射强迫的的计算至关重要,但由于观测手段的限制,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气溶胶垂直廓线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论文利用最新发射的CAPLISO卫星数据得到了塔克拉玛干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并输入Fu-liou模式,计算了沙尘辐射强迫值及加热率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由于沙尘的强吸收性,使得很大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吸收留在了大气中,从而进一步加热大气。在强沙尘出现时,伴随着沙尘过程的加强发展,沙尘层大气的加热率可以从1K day-1,2Kday-1增加到3K day-1,甚至沙尘最强时可以达到5.5Kday-1。这项工作首次定量评估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强沙尘暴发生时,沙尘层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本文还通过分析4年的CERES卫星资料比较了纯云区(CLD)和被沙尘污染过的云区(COD)云微物理特性和辐射强迫的变化,再次证实了当云下有沙尘出现时,沙尘粒子对云光学特性有显著的改变;并发现沙尘的存在会明显减弱云在大气层顶的冷却效应,云冷却效应的减弱可认为是由于沙尘增暖作用抵消的结果。而沙尘在TOA处的这种增暖效应,不仅包括直接效应也包含了由云物理特性改变所引起的间接和半直接效应,但是无法只利用卫星资料将直接效应和其他两种效应分开。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将卫星资料分析结果与模式模拟结果相结合来分离直接与间接效应的新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利用此种方法估算的在TOA处沙尘短波瞬时直接辐射强迫值为22.7 Wm-2,间接与半直接辐射强迫和为82.2Wm-2,分别占总辐射效应的21.6%和78.4%。该方法的提出为定量研究云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田甜;马建中;;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年04期
2 V·拉马斯瓦米;W.COLLINS;J.HAYWOOD;J.LEAN;N.MAHOWALD;G.MYHRE;V.NAIK;K.P.SHINE;B.SODEN;G.STENCHIKOV;T.STORELVMO;贾朋群;李婧华;;第14章 气候的辐射强迫:辐射强迫的概念、强迫机制及其量化和应用的历史演变[J];气象科技进展;2019年S1期
3 吴彬;张筱萌;王堰;;气溶胶辐射强迫效率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3年04期
4 位晶;段克勤;辛蕊;;青藏高原地区云出现概率及其辐射强迫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20年02期
5 杨树臣;高太长;刘磊;刘西川;;基于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的云辐射强迫研究方法[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年02期
6 高丽洁,王体健,徐永福,闵锦忠;中国硫酸盐气溶胶及其辐射强迫的模拟[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7 张华;马井会;郑有飞;;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8 于秀兰,石广玉;平流层温度调整后的辐射强迫的简化计算[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9 王可丽,钟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J];高原气象;1997年01期
10 张瑛,高庆先;硫酸盐和碳黑气溶胶辐射效应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11 申绍华,陈受钧;沙尘辐射强迫锋生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12 陈勇航;白鸿涛;黄建平;邱学兴;亢燕铭;管晓丹;毛晓琴;;西北典型地域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13 王玉洁;黄建平;王天河;;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云物理量和辐射强迫的影响[J];干旱气象;2006年03期
14 王喜红,石广玉;东亚地区云和地表反照率对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2年06期
15 张华;彭杰;荆现文;JiangNan LI;;东亚地区云的垂直重叠特性及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4期
16 张虹娇;陈云强;;亚洲夏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J];贵州气象;2013年04期
17 Jukka Sinisalo;Ilkka Savolainen;钱云;;北欧国家人为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引起的辐射强迫[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3期
18 张天航;廖宏;常文渊;刘瑞金;;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模式数据评估中国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J];大气科学;2016年06期
19 ;环境工程[J];科学中国人;202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陆地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李柯;廖宏;D.A.Ridley;Z.Lu;D.G.Streets;;中国不同行业排放对黑碳和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3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基于卫星观测资料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张华;王志立;;碳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吴蓬萍;韩志伟;;中国夏季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6 许黎;唐志毅;宋艳玲;毛节泰;张军华;王喜红;石广玉;;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吕巧谊;李积明;王天河;黄建平;;多层云的辐射强迫及对大气加热率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6年
8 郝增周;潘德炉;龚芳;;海洋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研究初探[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车慧正;;中国长三角发达地区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地基遥感观测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10 苏婧;黄建平;;利用卫星资料及模式模拟对东亚沙尘云辐射强迫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1 明镜;效存德;杜振彩;Mark Flanner;;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辐射强迫[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2 吴涧;符淙斌;蒋维楣;刘红年;赵润华;;东亚地区矿物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初步模拟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3 王志立;张华;李江南;荆现文;卢鹏;;黑碳存在于云滴内部造成的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3年
14 张华;马井会;郑有飞;;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5 韩志伟;李嘉伟;夏祥鳌;张仁健;;中国春季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A];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16 陈景华;银燕;陈倩;肖辉;黄乾;;硫酸盐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双门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7 刘状;王旭红;周永芳;石晨烈;张萌;;关中地区秋冬季气溶胶辐射强迫作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C];2017年
18 杨元建;傅云飞;吕达仁;秦放;朱佳晨;;热带地区厚云砧的光谱、云参数及辐射强迫效应特征[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9 胡婷;孙颖;张学斌;;全球1.5度和2度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8年
20 朱佳晨;傅云飞;;东亚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苏婧;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谢冰;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吕巧谊;多层云的卫星检测及其辐射效应[D];兰州大学;2017年
5 田林;卫星遥感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6 杨冬冬;人为颗粒物的辐射强迫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7 邓学良;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巩崇水;中国大陆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王志立;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孙恩伟;基于地基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1 范传宇;冰雪反照率反演以及冰雪下垫面下的北极云辐射强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12 庄炳亮;中国地区黑碳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3 闭建荣;西北地区气溶胶特征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观测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4 Rehana Khan;近几十年来巴基斯坦和亚洲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微物理特性和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5 汪方;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辐射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6 陈勇航;利用卫星反演资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7 殷长秦;中国地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机制及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8 黄晓娴;城市二氧化碳特征及区域非均匀分布对气候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19 王文彩;沙尘气溶胶的传输和气候效应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玉洁;通过卫星资料反演东亚中纬度地区沙尘云的辐射强迫[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倩;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秦淮地区辐射强迫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3 位晶;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对秦岭南北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及其辐射强迫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吕睿;中国东部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陆雯茜;基于MODIS和CERES卫星资料研究中国中东部气溶胶辐射强迫[D];云南大学;2017年
6 许可;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马越界;利用星载云雷达资料研究青藏高原的云辐射强迫[D];兰州大学;2011年
8 田华;中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陈艳;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沙尘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及云的辐射强迫效应[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菁楠;不同辐射强迫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1 沈钟平;中国地区硝酸盐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12 安琪;硝酸盐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有效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13 赵燃;北京区域大气气溶胶污染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4 张建平;利用GMS卫星资料和常规资料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夏季短波云辐射强迫[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5 康丽泰;东亚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及辐射强迫特征[D];兰州大学;2017年
16 王志立;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7 曲道春;氮沉降和辐射强迫对香樟和青冈幼苗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18 王莹;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9 段丽洁;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地面总辐射强迫反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0 洪霞;亚热带典型植物幼苗对辐射强迫的高光谱响应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贾婧;温度升高4℃地球将会如何?[N];科技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王亮;盆地沙起 “天眼”追踪[N];中国气象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吴越 张永;气候变暖事实更确凿 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N];中国气象报;2013年
4 记者 张淼;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N];科技日报;2015年
5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摘要[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记者 王心见;2012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N];科技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