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

陈懂懂  
【摘要】: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和气候寒冷,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SMB)、土壤中氮(N)的矿化将可能受到强烈影响,这些影响将可能使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有效氮含量和植物生长速率改变,进而将对高寒草甸植被的生产力和碳汇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对多数陆地环境中的土壤养分、SMB和N矿化做过不少调查研究,但针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仍然较少。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Cmic)氮(Nmic)等指标的变化,我们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SMB的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对该区SMB和N矿化潜力的影响,以及土壤Cmic和Nmic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分布状态,同时将室内培养下土壤N矿化潜力与野外原地培养净N矿化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三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自然草地、弃耕约10年的土地以及耕作至少50年以上的土地)下土壤养分及SMB的分析显示:与自然草地相比,耕作50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分别损失了45%和43%;而与耕作地相比,弃耕约10年后的SOC和TN分别升高了27%和23%。耕地中的SMB和微生物基础呼吸(MR)较低。弃耕地中的Cmic含量介于耕地和自然草地,而弃耕地中的Nmic含量和MR与自然草地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寒草甸草地上,持续的耕作降低了土壤养分和SMB,提高了微生物代谢熵(qCO2);而在该区域采取弃耕和对天然草地进行保护对土壤质量的恢复和维持是有效的措施。 2.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四类放牧强度(围栏封育/无放牧、轻度、适度和重度放牧)下的SOC、TN、Cmic和Nmic、矿化N的测量分析得出:SOC和TN对放牧的反应不敏感;而适度的放牧明显促进了微生物对碳氮元素的累积和固定。同时Cmic/SOC和Nmic/TN比值作为土壤有机碳/全氮向微生物碳/氮转化效率的指标,也是在适度放牧区最高。这证明在该研究地区,对草地进行合理的管理能促进土壤活性C库和N库的丰富度。 3.作为土壤质量的检测指标之一,土壤N矿化潜力在围栏封育区最高,而在重度放牧区最低,这与SOC和TN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比后两者的变化更明显。进一步表明适当的围栏封育利于土壤质量的恢复和/或者保持,而重度放牧降低了土壤质量。 4.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5个海拔梯度(从低到高依次为3050m、3180m、3570m、3600m和3910m)的土壤理化特性、Cmic和Nmic、室内室外培养的净N矿化的研究得知:土壤Cmic在各海拔间差异不显著;而Nmic,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Cmic/SOC和Nmic/TN)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且均与海拔梯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0.806和-0.680),说明低海拔地区有较多的营养被微生物固定,潜在的有效营养源较高。 5.Cmic和Nmic均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减少,是由于细菌适宜于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低海拔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6.7-7.1,土壤为中性),而高海拔土壤(pH变化范围为5.2-5.7)的酸性环境抑制了该研究地区以细菌为主导的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从而导致高海拔区微生物固定的C、N量较低。而Cmic和Nmic与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p0.05),说明过多的水分导致土壤含氧量降低,从而对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6.室内培养的N矿化速率大于野外原位培养净N矿化率,说明在室内控制的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2℃和40-60%的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矿化速率较高,进一步说明虽然高海拔气候环境恶劣,但其土壤潜在的可矿化、可利用的养分仍然较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龙训建;钱鞠;张春敏;王根绪;李元寿;;高寒草甸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1期
2 张静;鲍正明;;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特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3 刘长秀;张宏;泽柏;;灌丛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6年03期
4 星学军;;三江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9期
5 杜岩功;梁东营;曹广民;王启兰;王长庭;;放牧强度对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及草地营养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简报)[J];草业学报;2008年03期
6 孙飞达;郭正刚;尚占环;龙瑞军;;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2期
7 魏学红;孙磊;武高林;;青藏高原东缘“黑土型”退化草甸人工草地改良的土壤养分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8 王一博;吴青柏;牛富俊;;长江源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形成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9 臧岳铭;朱志红;李英年;王文娟;席博;;高寒矮嵩草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10 王长庭;龙瑞军;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关系[J];资源科学;2010年10期
11 阿依丁;冯克明;双胡尔;任继生;雷特生;穆合塔尔;张学洲;;天山北坡高寒草甸和山地草原放牧强度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6年03期
12 柳领君;张宏;;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08年02期
13 张超;宁应之;刘汉成;王娟;马正学;;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4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15 王启兰;王溪;曹广民;王长庭;龙瑞军;;青海省海北州典型高寒草甸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16 赵新全;皮南林;王启基;;藏系绵羊最佳屠宰年龄的数学模拟[J];草业科学;1989年05期
17 李希来;高寒草甸草地在全封育下的植物量变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4年04期
18 李英年,曹广民,鲍新奎;高寒草甸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的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96年01期
19 张国胜,李林,汪青春,李希来,徐维新,董立新;青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9年03期
20 王军德;王根绪;陈玲;;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变异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粮食、牧草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初探[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晓敏;牛德奎;郭熙;胡东南;熊国辉;严伍明;;平衡施肥毛竹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张春;邓良基;张世熔;郑小佳;何鹏;邓旭艳;;川中丘陵区部分土种的土壤养分的Fuzzy评判探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杨起简;路平;刘玉芬;李海强;;几种紫花苜蓿品质分析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8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长三角平原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玉英;朱波;;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探讨[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嫣蓉;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孙飞达;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5 史小明;开垦、黄帚橐吾蔓延和禁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东;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世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忠宽;不同放牧压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婵;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地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明;豫中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管理分区[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敏;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郑洲;天等县龙马屯岩溶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张锡洲;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6 胡竞辉;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D];北京农学院;2010年
7 赵彬;兴安落叶松林火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徐敬敬;基于GIS的崇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肥力综合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魏猛;施肥对土壤养分及文冠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群;大棚菜区土地利用信息遥感提取及其不同方式的土壤质量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朝红;测土十年只为农民用好肥多打粮[N];农资导报;2009年
2 记者 张目 朱国亮;丰腴的青藏高寒草甸草枯畜减[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记者 肖涛 谢伟 赵书彬;羌塘扬鞭竞风流[N];那曲报;2009年
5 通讯员 唐志强 记者 武盾;扶风农民时兴为耕地“体检”配“套餐”[N];陕西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忠权;宅基地废墟变“沃土”[N];天津日报;2010年
7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8 夏海鳌;培肥高产旱土[N];湖南科技报;2009年
9 徐旭忠;重庆出台标准规范土地开发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湖北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