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

朱前坤  
【摘要】:在已有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中,基础隔震技术在最近的几次地震中被证明是一种减轻地震灾害有效的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大多数隔震结构采取了由地下室悬臂柱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组成串联隔震体系的隔震方案,维持叠层橡胶支座的稳定性是确保隔震支座实现其隔震功能的重要环节。由于悬臂柱柱身变形及串联系统的二阶效应对隔震支座的承载力和复位性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悬臂柱与橡胶隔震支座串联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目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了串联隔震体系的屈曲、后屈曲和大变形等力学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串联隔震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临界荷载的控制方程,探讨参数变化对临界荷载的影响。首先建立单个叠层橡胶支座稳定性分析的场矩阵;其次根据传递矩阵法建立了串联隔震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场矩阵,并根据所得的场矩阵建立了其临界荷载的控制方程,避免了繁琐的力学推导过程;最后计算了两种不同型号的串联隔震系统的稳定性,着重探讨了叠层橡胶支座和地下室柱参数变化对串联隔震系统临界荷载的影响。 (2)针对串联隔震系统的水平刚度问题,建立水平刚度计算公式,探讨了压应力对水平刚度及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单个叠层橡胶支座的场矩阵;其次根据传递矩阵法建立了串联隔震系统的场矩阵,推导出串联隔震系统的水平刚度计算公式;最后探讨了压应力对水平刚度及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3)为了解决带连梁串联隔震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基于传递矩阵法的临界荷载求解公式。首先建立稳定性分析单个支座的场矩阵和连梁等效成抗弯弹簧的点矩阵;其次根据传递矩阵法建立串联隔震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特征矩阵,并根据所得特征矩阵建立其临界荷载的控制方程;最后通过计算两种不同型号的串联隔震系统的临界荷载和探讨连梁参数变化对串联隔震系统临界荷载的影响。 (4)利用微分求积法计算分析了基于考虑剪切变形和不考虑剪切变形两种模型梁柱的大变形和后屈曲力学行为。首先以不考虑剪切变形及考虑轴线伸长的模型,建立了大挠度非线性几何方程,利用微分求积法求解了梁柱的后屈曲和大变形力学行为;其次以考虑剪切变形和轴线伸长的模型,建立了精确大挠度非线性几何方程,并利用微分求积法对比分析了基于两种不同模型梁柱的后屈曲和大变形行为。 (5)探讨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串联隔震体系的后屈曲和大变形力学行为。把叠层橡胶隔震等效成均质弹性体,考虑轴线伸长和剪切变形,建立了大挠度非线性几何控制方程,利用微分求积法求解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后屈曲和大变形力学行为;对串联隔震体系,建立考虑轴向伸长和剪切变形的大挠度非线性几何控制方程,因为串联隔震体系在连接位置材料和几何不连续,不能利用微分求积法求解,采用微分求积单元法把串联隔震体系分解为橡胶隔震支座和地下室悬臂柱两个单元,在连接位置考虑力的平衡和变形协调,把控制方程组装成整体微分求积格式,求解串联隔震体系后屈曲和大变形行为。所得结果与串联隔震体系拟静力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规律吻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鲍华,徐礼华,周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动力特性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4期
2 何建平;王汝恒;刘勇;;建筑基础隔震体系的应用发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6期
3 王闯;;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理论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04期
4 李向真;向伟明;朱小文;;房屋隔震体系动力特性计算的摄动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7期
5 辛晓鹏;郭晓辉;;不同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6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串联隔震体系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分析与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7 J.M.Kelly;周雍年;;评建筑物基底的隔震体系[J];国外地震工程;1980年01期
8 钱晓旭;彭阳;;隔震体系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山西建筑;2014年14期
9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10 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进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1 张新影;潘文;陶忠;白良;刘守斌;曾聪;;附加间隙式阻尼器复合隔震体系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5期
12 曾奔;周福霖;徐忠根;;有效地震动输入下基础隔震体系的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3 杜永峰;杨静成;林治丹;寇巍巍;;串联隔震体系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14 杜永峰;韩登;;不同类型串联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对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5 赵桂峰;马玉宏;张永山;;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1期
16 宋天齐, 王为杰;结构隔震体系的选择和应用[J];工程抗震;1995年02期
17 李向真,周福霖;基础隔震体系加速度反应的频率特征分析及动态参数的选取[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1期
18 孙建刚,郝进锋,张文福,张云峰;采用滚动隔震体系的立式储液罐(敞口)振动的模型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9 徐礼华;结构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0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球支撑滚动隔震体系振动分析[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洁;谭平;金建敏;王海明;涂伟荣;米晓玲;;一种新型隔震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张富有;刘汉龙;高玉峰;;串连组合基础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树标;;砌体复合隔震体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姚谦峰;;建(构)筑物基础滑动隔震体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5 王焕定;赵桂峰;张永山;;梯队变刚度滞变-摩擦隔震体系抗震设计实用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张富有;周海祚;何毅;;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轴力转移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敏;张志强;程文癬;彭飞;;不同场地土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永峰;李慧;窛巍巍;窛佳亮;;叠层橡胶支座串联隔震体系抗火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志华;闫翔宇;;不平行悬挂摆体系的隔震性能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建刚;郝进锋;袁朝庆;;立式浮放钢制储罐抗震减震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治丹;考虑几何非线性的串联隔震体系随机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向真;非规则房屋结构隔震体系的计算方法与动力性能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吴忠铁;考虑支座极限变形的串联隔震体系性能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华英;平移建筑隔震体系分析与性能化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8 徐明贵;平扭耦联LRB隔震体系静动力特性的研究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弯;高烈度寒冷地区村镇建筑简易复合隔震技术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雷丰成;摩擦摆隔震体系(FPS)实用化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秦培晟;基于能量分析的橡胶缓冲限位与摩擦垫组合隔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余威;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自复位隔震体系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陈燕友;基于不同支座选型的高层框支框架[D];广州大学;2016年
6 韩登;地下室柱顶连梁对串联隔震体系稳定性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建华;基础隔震体系的多目标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曾江;复合隔震体系摩擦承压比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莫艳丽;隔震体系的损伤破坏与控制[D];广州大学;2012年
10 麦敬波;复合隔震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