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

乔宏霞  
【摘要】: 耐久性是高性能混凝土最重要的指标,当今有关混凝土耐久性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导,并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经验,对改善混凝土耐久性提出了若干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材料工程的发展,使用条件的苛刻,有很多重大问题仍远未解决,其中关键问题之一是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评价和耐久性指标的选择。 本论文通过加入不同比例和不同种类的优质活性矿物掺合料、高效减水剂配制了适用于盐渍土地区的高性能混凝土,并针对盐渍土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了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方法。 本文采用水中干湿循环、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盐溶液中干湿循环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混凝土在盐溶液中干湿循环耐久性劣化速度比在水中干湿循环更快,随着盐溶液中硫酸根浓度的增加耐久性劣化速度加快,用盐溶液中干湿循环试验来评价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耐久性更为严酷苛刻,评价结果更为可靠。 本试验的混凝土分别以粉煤灰、矿粉、硅粉、复合粉煤灰作为掺和料进行试验研究,在普通强度等级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结果说明粉煤次、矿粉B以及复合粉煤灰作为辅助胶凝材料能够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通过对混凝土耐久性能各项指标的评价,本论文认为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更为可靠和敏感,更能说明混凝土耐久性,说明用无破损检测方法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是可行的;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率达到40%认为丧失耐久性是可靠的。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认为盐渍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应比一般环境下的混凝土具有更趋完善的如下显微结构: (1)水泥石基体:水化产物C-S-H凝胶交织形成致密网状结构,硬化后期二次水化产物填充在其中,形成均匀致密的水泥石基体。 (2)界面区:除了具有一般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所具有的界面过渡区厚度减小,水化产物生长取向度降低等特征之外,应更加注重界面区孔结构细化及界面区水化产物形成网状结构。 正是如上显微结构赋予盐渍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优异的耐久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无破损方法检测混凝土耐硫酸盐侵蚀性[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1期
2 陈树东,余红发,孙伟,鄢良慧;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在青海盐湖卤水中的抗腐蚀性[J];混凝土;2003年01期
3 杜火文;;论高强混凝土的抗腐蚀性[J];消费导刊;2007年10期
4 金祖权,孙伟,张云升,余红发;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及寿命预测[J];桥梁建设;2005年02期
5 赵霄龙,巴恒静,吕宝玉;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的研究——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之一[J];混凝土;2000年08期
6 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张峋;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李益进;孙鑫鹏;尹健;;超细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努尔拉提·热孜依万;努尔开力·依孜特罗甫;;新疆恰甫其海水利枢纽混凝土抗侵蚀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8年08期
9 孙鑫鹏;李益进;尹健;;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J];粉煤灰;2010年01期
10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混和剂[J];特种结构;1994年01期
11 路来军,李虎军;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1999年01期
12 吴文卿,陈裕平,谢麟,韩素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2年03期
13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J];混凝土;2003年07期
14 钱大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势[J];建材工业信息;2003年04期
15 张昀青,武秀丽,张昀保,李华琴;大坝防渗心墙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4年04期
16 姚明甫,詹炳根;养护对高性能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7 苏青松,张德思,王文斌;高性能混凝土的正交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5年02期
18 江文华;;浅谈耐腐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福建建材;2011年02期
19 ;国外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及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1995年01期
20 曹继文;关于 HPC 混凝土冬施中几个问题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亢景付;;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流变性能测试方法探讨[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尧国皇;韩林海;;薄壁圆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4 苏强;曾龙德;;用锂渣粉配制C40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冰;王元丰;梁亚平;;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计算公式的分析[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6 薛伟辰;;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荔;;地铁工程混凝土高性能化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声成;张金仲;汤卉;;C4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试验研究[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朋改非;肖宇;高日;马强;;用于青藏铁路桥梁构件的抗冻耐久高性能混凝土[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庞新锋;邢锋;康飞宇;;聚丙烯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余红发;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机理与使用寿命预测方法[D];东南大学;2004年
7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吴建华;高强高性能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田野;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查进;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宏霞;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2 夏京亮;桥用花岗岩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国刚;防辐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建成;低水泥用量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5 田国栋;客运专线CRTSⅡ型轨道板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崔鹏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杭美艳;掺超细矿渣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张平均;低成本高性能混凝土(LC-HPC)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孔巍;盐湖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防腐措施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毛元平;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2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3 ;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问世[N];中国冶金报;2000年
4 师成功;桥梁高性能混凝土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佳音;“高性能混凝土控制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8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高性能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