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州段水体磷素(P)污染水平及其传输通量的研究
【摘要】:
水体中磷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湖泊或河流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湾或近海出现“赤潮”,水体的正常生态平衡就会被扰乱,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研究黄河兰州段磷污染及其控制技术,对今后的治理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反映黄河在流经兰州市后磷素污染情况,在本论文中,考虑到交通、取样等实际情况,选定为黄河进入兰州市区的新城桥断面和黄河出兰州市区的雁儿湾断面进行监测,分析并评价了黄河兰州段磷污染现状;探讨了黄河兰州段水体各种形态磷素的含量变化及其水体中磷素各形态的传输通量,并分析了黄河兰州段磷素含量与水体表层温度、pH值,溶解氧等基本水质参数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新城桥TP含量为0.018-0.097mg/l,全年平均含量为0.042mg/l,雁儿湾桥TP含量为0.04-0.105mg/l,全年平均含量为0.059mg/l,两断面均为Ⅲ类水质;黄河水体可溶性总磷酸盐含量为0.01-0.08mg/l,新城桥可溶性总磷酸盐含量为0.014-0.035mg/l,雁儿湾断面在0.026-0.72mg/l;新城桥断面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为0.009-0.04mg/l,全年平均含量为0.023mg/l,雁儿湾断面含量为0.02-0.07mg/l,全年平均含量为0.042mg/l,水体在冬春季可溶性正磷酸盐浓度较高,达0.07mg/l。
黄河兰州市区段2007年两个断面各形态P输送通量分别为:(1)新城桥总磷通量:为13.88×10~2t,可溶性总磷酸盐通量为7.6×10~2t,可溶性正磷酸盐通量为7.6×10~2t;(2)雁儿湾断面总磷通量为19.49×10~2t,可溶性总磷酸盐通量为13.87×10~2t,可溶性正磷酸盐通量为7.28×10~2t。两断面相比,下游雁儿湾断面磷素通量明显高于上游新城桥断面,总磷高出28.78%,可溶性总磷酸盐高出44.85%,说明黄河兰州市区段磷素传输通量与兰州市区内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磷素含量与水体表层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TDS等基本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TP含量与温度、pH值有显著的正相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与温度:新城桥断面R=0.89515,雁儿湾断面R=0.59699;(2)与pH值:新城桥断面R=0.77078,雁儿湾断面R=0.65077;与流量、溶解氧、电导值变化有显著的负相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与流量:新城桥断面R=-0.77408,雁儿湾断面R=-0.60762;(2)与溶解氧:新城桥断面R=-0.45541;雁儿湾断面R=-0.40398;(3)与电导值:新城桥断面R=-0.59716,雁儿湾断面R=-0.47823。可溶性总磷酸盐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的变化与流量、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值、TDS的变化相关性并不突出。
|
|
|
|
1 |
史复有,祁国炜,李昌迪,孙谦;黄河兰州段COD浓度预测模型的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8年02期 |
2 |
孙晓霞,王宇红;对黄河兰州段取水水源水质管理的几点建议[J];甘肃科技;1995年06期 |
3 |
马和梅;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变化趋势[J];甘肃科技;2002年07期 |
4 |
;黄河兰州段发生油类污染事故[J];水资源保护;1996年02期 |
5 |
金德美,苑省三;黄河兰州段常见底栖生物与水中化学因子的相关分析[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7年S1期 |
6 |
史复有;黄河兰州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简明求法[J];环境科学;1988年05期 |
7 |
;关于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J];大陆桥视野;2006年04期 |
8 |
王生朴;关于黄河兰州段水中油份监测的几点意见[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5年S1期 |
9 |
姚彦如;;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及其综合治理对策[J];水资源保护;1989年03期 |
10 |
盂祥有,孙荣高,彭学兰,迟民娜;黄河兰州段生物性污染及其变化规律[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4年03期 |
11 |
邱瑞骥;黄河兰州段水体的胶体化学特征[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9年01期 |
12 |
刘九功;;黄河兰州段加紧污水治理保护水源[J];人民黄河;1981年04期 |
13 |
宋玉珍;利用底栖动物监测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水质结果分析[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0年02期 |
14 |
宋文杰!730000兰州,姜桂芬!730000兰州,杜海麟!730000兰州,马惠芳!730000兰州,王桂玲!730000兰州;黄河兰州段河水中的总α、总β放射性[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年03期 |
15 |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课题通过鉴定[J];水资源保护;1988年Z1期 |
16 |
段德宏,王根霞,王萍,饶姗姗;多排污口二维河流水质计算机模拟[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17 |
李群;曾永;樊引琴;刘昕宇;;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9期 |
18 |
火飞飙;;模糊综合评价在水质随时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7年11期 |
19 |
马轶君;赵勇;朵建文;;基于CVM的黄河兰州段水环境恢复价值评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9期 |
20 |
葛少芸;马占元;;关于加速治理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的几点思考[J];人大研究;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