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熔NiTi形状记忆合金成分、结构与性能研究

尹燕  
【摘要】: NiTi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NiTi形状记忆合金优越的性能强烈依赖于其成分、处理过程及杂质含量,故对制备和加工要求非常严格,成本较高,这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应用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NiTi形状记忆合金器械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边角料,材料利用率非常低。因此,迫切需要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边角料加以利用,甚至实现循环应用。目前对金属材料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是对废料进行回炉重熔,然而还未见NiTi形状记忆合金重熔的研究报道。因此,弄清重熔后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成分、结构与性能,将为该合金的循环利用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本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ZrO_2坩锅和石墨坩锅,对不同配比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边角料与电解镍和海绵钛的混合重熔及完全边角料重熔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实验室研究的结果,采用工业生产工艺,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边角料进行重熔。详细研究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工业重熔后的成分、结构、相变行为、形状记忆效应及其力学性能,分析了其性能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石墨坩锅重熔后合金中杂质元素主要是C、O的增加,C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熔体与石墨坩锅的反应,反应程度随边角料含量增加而增加,并遵循溶解析出的反应机制。同时边角料中相对较高的C含量也会在重熔后进行累积。O元素来源于原料和熔炼气氛,在凝固过程中杂质元素O存在聚集于铸锭边缘的趋势。采用ZrO_2坩锅重熔后合金中的C含量与石墨坩锅重熔的相比有所下降,但会使合金增O,同时引入了新的杂质元素Zr,这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是非常不利的。杂质元素N、H的含量比较低,但随边角料增加相应增加。混合重熔后,合金的组织不均匀,成分偏析严重。尽管完全由边角料重熔后合金中的杂质含量相对较高,但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且组织比混合重熔合金的均匀,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后也体现出明显的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行为。 重熔后合金中的杂质相主要是TiC,且其形貌、尺寸不一,并出现大块TiC沿晶界分布的现象。合金中还出现了尺寸较大、不规则的Ti_(44)Ni_(25)O_(31)氧化物,但数量较少。重熔合金热轧后出现明显的择优取向,晶粒破碎严重。经热处理后,变形晶粒恢复,但比一次熔炼合金的细小。时效后重熔合金在室温下出现了R相,抗热冲击的能力降低。 由于C、O含量的增加,造成重熔后合金中局部Ni/Ti比增大,Ti_3Ni_4析出相增多,合金中第二相及其周围的晶格畸变增加,对马氏体相变时界面迁移的阻碍作用增加;另外,由于合金中马氏体相与B2母相、TiC与B2相在<110>晶向的位向关系,及B2/TiC的界面的半共格关系,母相沿<110>晶向切变形成马氏体及其逆相的过程变受TiC的阻碍,重熔合金中TiC含量增加,阻碍作用增强。上述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重熔后合金出现复杂的相变行为,相变温度降低,相变温度区间变宽,形状记忆效应下降。合金的电阻温度系数与TiC含量有关,TiC含量为0.1at%的合金呈现出正的电阻温度系数,而TiC含量为0.5at%的合金却表现为反常的负电阻温度系数。 重熔后合金室温拉伸过程中的延伸率降低,合金中杂质含量对其塑性变形的影响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加大,这归因于杂质相及Ti_3Ni_4析出相对R相及B19'相变的影响。析出相增多、晶粒细化使得重熔合金表现出略高的强度。上述原因也导致其在弯曲载荷的作用下变形能力变差,抗弯能力增高。SEM原位拉伸观察表明,由于应力集中,块状TiC相是合金中薄弱的区域。重熔后合金加载过程中在TiC相周围产生大量微裂纹,微裂纹同时扩展、相互连接,使其快速断裂,加之合金基体的强化,故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重熔合金体现出典型的脆性断口形貌,表现为均匀分布的网状撕裂脊包围着大尺寸解理面的准解理断裂特征。 在后续研究中若能确定出合适的重熔工艺,有效降低重熔后合金中的C、O含量,改善重熔合金的性能,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边角料的利用乃至循环应用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嘉龙;前言[J];上海钢研;1990年01期
2 王瑞祥,谷南驹,张建新,殷福星,张庆安;热处理工艺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冷加工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6期
3 ;永不忘本的形状记忆合金[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3年01期
4 长征 ,玉燕 ,启明 ,金延;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3期
5 崔相旭;姚鸿年;;形状记忆合金的奥秘[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83年04期
6 魏中国;杨大智;;形状记忆合金在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1987年01期
7 李炎;桥本初次郎;横田康宏;助台荣一;宋明晖;吴逸贵;;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HREM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8 韩;;马氏体相变及在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应用通过技术鉴定[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9 千东范,高宝东,刘雅秀;宽滞后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制[J];材料工程;1995年12期
10 ;形状记忆合金的弹性特性[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4期
11 晓敏;薄膜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J];金属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12 大塚和弘,徐金璋;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开发动向[J];上海钢研;2002年03期
13 韩明臣;;石墨坩埚熔炼高质量TiNi形状记忆合金[J];稀有金属快报;2007年03期
14 杨亲民;;我国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材料等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大智[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15 金嘉陵;邵自昌;徐慈怀;;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冷加工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J];上海有色金属;1986年05期
16 邵自昌;金嘉陵;;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上海有色金属;1987年02期
17 邵自昌;金嘉陵;;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上海金属;1987年02期
18 安少云,张丽华;时效处理对 TiNi 合金相变与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1期
19 王社良,沈亚鹏;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1998年03期
20 ;Ti- Ni系形状记忆合金薄膜[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双;孙国钧;;形状记忆合金与弹簧-阻尼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江世哲;王社良;王洁;;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朱胜利;崔振铎;杨贤金;;氩气保护烧结TiNi多孔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饶光斌;王俭秋;柯伟;韩恩厚;;循环应力作用下伪弹性TiNi_(50.6)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响应[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林成新;谷南驹;赵连城;;FeMnSi系形状记忆合金的低温松弛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秦添艳;;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华强;刘玉辉;黄德诚;苟渊;郑斯奎;周旭昌;沈保罗;霍永忠;曾光廷;曾祥才;李敏榆;;NiTiNb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松弛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孙双双;孙国钧;吴建生;;聚合物与形状记记合金组合杆的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成岩;韩晓东;张泽;WU M H;;热处理对Ti-Mo-V-Nb-Al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赵连城;蔡伟;;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军;含形状记忆合金复合结构振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玉龙;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力学特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陈斌;镍钛铌形状记忆合金宏细观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王伟;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模型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邹颖娴;应用SMA提高古塔抗震可靠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邓俊楷;形状记忆合金中时效效应的原子模拟[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兵飞;多孔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机理和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郑成琪;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和阻尼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李新宇;基于ADSM的电子电器产品设计方法与主动拆卸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朱祎国;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伟;形状记忆合金对钢筋混凝土梁驱动效应的ANSYS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王亚芳;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甄睿;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测试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袁月峰;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设计及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
5 曹玲飞;Cu-Al-Mn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熊伟;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子结构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7 刘丽娟;电子辐照对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特性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2年
8 吴为国;形状记忆合金耗能器及其结构被动控制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孙伟;TiNi形状记忆合金断裂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10 郭一萍;钛镍形状记忆合金断裂等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新建 摘译;无镍形状记忆合金开发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2年
2 彭新建;日开发出超强磁性制品形状记忆合金[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褚幼义;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新贵族[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4 李有观;金属的记忆功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戴丽昕;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N];上海科技报;2008年
6 李况;新型建筑电子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秋颖;潜艇隐身航行不留“航迹”[N];大众科技报;2002年
8 李有观;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发展动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9 栾海;未来汽车有“预感”,能“自我保护”防碰撞[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中国科学技术馆 李春才  ;会记忆的金属材料[N];大众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