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摘要】:冰川信息的提取是研究冰川消融、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全球化热点问题。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冰川提取中的必要技术手段。遥感事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遥感数据多源化的特点。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提取方法可以对现有的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冰川提取的精度。本文开展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选用光学影像,高分辨率影像以及雷达影像(SAR)应用于西昆仑山脉的崇测冰川信息提取中,通过实验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选用传统的光学遥感冰川提取方法进行了实验和分析;之后对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的冰川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图像融合的冰川提取方法并进行了相应实验。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提取方法最优,提取结果精度高误差小,并且可以有效提取冰川特征。通过对比各方法的面积误差比,结果表明先融合再分类提取的误差明显降低,且提取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提取方法。其中基于Landsat与IRS-P5融合的误差比最小仅为0.15%,提取结果最优。(2)面向对象法是光学影像的最优提取方法。比值法、雪盖指数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法,提取效果明显但都不具有普适性。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提取方法能明显提高提取精度,面积一致性达99.58%,能较好地提取具有显著特征类型的地物。利用该方法对两期冰川提取结果进行了冰川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证实了本实验区冰川正在逐步消融。(3)多时相SAR的提取结果优于单时像SAR但不及光学影像。对SAR影像的提取研究发现:单幅雷达数据冰川信息提取效果较差且预处理操作耗时长。对多时相雷达数据采用INSAR技术进行干涉分析,对干涉结果采用基于纹理特征的分类方法进行提取,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定选用均值、方差、同质性合成影像可分性最强。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冰川提取结果能明显区分山体裸体与冰川区,但不能区分水体与冰川区。
|
|
|
|
1 |
萧鉥;试论大气中的水汽、降水与我国现代高山冰川分布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
2 |
顾佩,卜觉英;我国西部部分山区冰川分布图的编制[J];冰川冻土;1987年03期 |
3 |
徐钦琦;冰川的范围怎么越来越小了?——“天地生人”系列讲座(一)[J];化石;1998年03期 |
4 |
徐煜坚;;冰川[J];科学大众;1957年10期 |
5 |
刘潮海,施雅风,王宗太,谢自楚;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
6 |
谢自楚,韩健康,冯清华,王晓军;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山冰川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7 |
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
8 |
;冰川[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2年01期 |
9 |
杨惠安,李忠勤,叶柏生,焦克勤;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及冰川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
1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2期 |
11 |
王宗太,刘潮海;《简明〈中国冰川目录〉》简介[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12 |
任贾文,闫明;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
13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2期 |
14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3期 |
15 |
刘时银;丁永建;李晶;上官冬辉;张勇;;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
16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4期 |
17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分布范围变化[J];中国基础科学;2009年03期 |
18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1期 |
19 |
潘永弟;;哭泣的冰川[J];环境;2010年06期 |
2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