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郝建秀  
【摘要】:黄河的水质直接关联着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但随着黄河两岸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加剧了对黄河水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重金属具有毒性大、难降解,且能沿食物链不断累积等特征,一直是水体环境备受关注的污染物。底泥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源与汇,是水体环境的指示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插值、多元统计、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污染与潜在风险程度及其影响因子与来源,研究结果对黄河上游流域的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以及重金属影响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黄河上游底泥中,除Zn外,Fe、Mn、Cu、Ni、Cr、Pb和Cd平均值均超过其对应岸上的土壤含量,尤其是Cr和Cd达到土壤含量的2.62和1.03倍,且均高于背景值(世界页岩含量),表明人类活动对底泥中重金属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Cr和Cd的影响较大。底泥中Fe、Mn、Cu、Zn和Pb分布较集中,Ni、Cr和Cd分布较为分散。空间上大多重金属均在青海省尖扎县出现较高值;而Fe、Mn、Cu、Ni和Cd在甘肃省玛曲县呈现低值区。Fe、Mn、Cr和Pb的含量沿河分布相对平稳,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体上沿着河流呈下降的趋势。Cu、Ni和Zn沿河分布比较随机,没有规律可循。Cd沿河分布的差异性最大,青海段分布较为平稳,之后稍有增加,且振荡明显。黄河上游段底泥重金属富集程度整体不高,也未达到污染水平,但重金属间存在差异。Fe、Mn、Cu和Pb的EF1,I_(geo)0,ERI40,均属于无富集、无污染和低风险的水平。Zn、Cr和Cd的平均EF分别为1.36、1.56和1.25,均为微富集水平;Zn、Cr和Cd分别有22.95%、14.75%和6.56%样点的I_(geo)位于0~1之间,达到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方面,Zn和Cr为低风险,但Cd有27.05%样点的ERI位于40~80之间,达到了中等风险,因此Cr和Cd是主要的污染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底泥中所有重金属的含量在工业区和农田区均较大,为微富集水平,达到轻度污染和低到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域区,6个重金属含量均最小,为无富集、无污染和低风险水平。6个重金属中,Cd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大,富集系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变化顺序为工业(1.93)林地(1.92)农田(1.65)城市(1.04)水域(0.27),表明除水域区外都为微富集水平。在林地区、农田区和工业区Cd的I_(geo)分别为0.32、1.07和1.07,表明Cd在林地区达到轻度污染,在工业区和农业区达到了偏中污染水平。Cd在农田、林地、城市、工业和水域的ERI分别为64.50、58.00、20.00、71.00和4.50,表明在农田区、林地区和工业区达到中等风险等级,在城市和水域均为低风险等级。底泥各重金属空间分异性均受到所选因子的影响,其中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均很小,但关键的影响因子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在宁夏段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性关键影响因子为路网密度(Q_(D,H)=0.78)和人均收入(Q_(D,H)=0.68),植被盖度的影响很小(Q_(D,H)=0.08);而内蒙古段关键影响因子为植被盖度(Q_(D,H)=0.76)和DEM(Q_(D,H)=0.74),路网密度对其影响很小(平均Q_(D,H)=0.17)。基于多元统计学分析得出黄河上游段底泥中Fe、Mn、Zn和Cr主要源于自然源,Ni和Pb源于不同的人为源,Cu和Cd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得出:宁夏段Fe、Mn、Cu和Pb主要源于自然,Cd源于人为源,Ni、Zn与Cr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内蒙古段底泥中Fe、Mn、Zn和Cr主要源于自然,Cu与Pb源于人为源,Ni和Cd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底泥重金属均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各重金属具体人为源的类型分别为:在宁夏段Cu和Pb元素主要源于交通运输、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及底泥迁移;Ni和Zn主要源于大气沉降和人类非法排入;Cr源于工业排放;Cd源于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在内蒙古段底泥中Cu源于农业生产;Ni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少量来源于工业生产;Zn和Cr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和底泥迁移;Pb和Cd主要源于大气沉降和工业排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运宏,范瑜,胡维佳,王建林;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分配规律的分析[J];江苏环境科技;1995年01期
2 曾宇斌;;硒在土壤中拮抗重金属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7年08期
3 周比利;;怎样预防重金属的危害[J];求医问药;2013年03期
4 姚扶有;;当重金属入侵你的身体[J];健康生活;2013年11期
5 汤晶晶;;重金属元素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4期
6 顾娟红;;重金属—不能承受之“重”[J];中国检验检疫;2007年02期
7 李春丽;张陆军;李令;刘梦实;赵娅敏;;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J];山东化工;2020年23期
8 曾凯;朱业玲;;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技术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年08期
9 安登飞;;土壤重金属活化和钝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年11期
10 张梦娇;冯朝岭;刘小标;祁诗阳;邢维芹;袁超;;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年09期
11 李杨;;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与质量控制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年03期
12 林钰杰;;关于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年04期
13 蔡俊;;分析几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修复性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年06期
14 黄文粤;张清海;林紹霞;何腾兵;林昌虎;;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7年02期
15 余翔;王巍;程廷涛;;食品中常见重金属及检验方法探究[J];中国食品;2020年23期
16 苏生跃;;选用合适的方法 对食品中重金属进行准确检测[J];中国食品;2020年15期
17 杨慧敏;;环境监测中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探析[J];河南科技;2014年08期
18 向磊;吴景贵;;畜禽粪便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06期
19 李延鑫;;基于地球化学的地质重金属监测技术及问题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年09期
20 张伟;;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技术分析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锦梦;;土壤中重金属砷的污染及防治技术[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李娟;唐庆;周墨;杨忠芳;侯青叶;余涛;;降雨量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行为影响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3 逯娟;牛贺文;;兰州市大气降雨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谢兆倩;丁凝;;赣南重金属现状评估[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五卷)[C];2017年
5 ;重金属防治与土壤修复行业2014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C];2015年
6 鲁双凤;袁建平;王鹏;王军广;王瑞强;;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兴青;王汝成;陆现彩;陆建军;胡欢;;一株抗重金属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的序列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莹;黄占斌;孙朋成;范生仲;;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材料研究进展[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刘保峰;;土壤腐殖酸及其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的影响[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重金属防治与土壤修复行业2015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C];2016年
11 吴智弘;万小琼;桂恒俊;周文兵;朱端卫;;凤眼莲富集的重金属在其物理性脱水中的迁移[A];“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2 ;重金属防治与土壤修复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3)[C];2014年
13 李勇;余天虹;李漾;赵志忠;;土壤重金属预测预警模型解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14 瓦西拉里;陈慧娴;;重金属污染与农业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探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15 李磊;沈新强;;春、夏季长江口溶解态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6 唐将;;三峡库区不同介质重金属地球化学形态研究[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7 刘义新;孟丽华;齐帅;王阿楠;江玉平;;利用纳米二氧化钛原位固定土壤重金属的可行性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18 张小辉;祁士华;于佳;柯艳萍;宋国强;谭凌智;陈伟;;大冶市东西港渠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9 赵由之;张洪斌;王平;丁文慈;张燕;李麒麟;曹军骥;;海南主要河流入海口重金属元素结合态研究与生态风险评估[A];第八届全国大气细及超细粒子技术研讨会暨PM_(2.5)源谱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20 赵云霞;李瑞利;徐华林;邱国玉;;红树林吸附重金属的生态功能价值估算——以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为例[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郝建秀;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年
2 Nguyen Thanh Hung(阮成兴);水肥调控对保护地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罗宇;垃圾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分配及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徐争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谢学辉;德兴铜矿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张春荣;青岛市区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李玉;胶州湾主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9 王登启;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文凤;珠三角地区肉鸡组织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11 杜娟;重金属富集植物后处理及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2 张海燕;大蒜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13 易丽;土壤中重金属活动性的唐南膜测定、模型模拟与污染的原位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4 李红霞;清水河流域煤矿区重金属的表生环境特征及潜在修复途径[D];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
15 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6 曾晓希;抗重金属微生物的筛选及其抗镉机理和镉吸附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7 张倩;地球关键带土壤中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8 林雁冰;金属矿区及污水灌溉区抗重金属放线菌的筛选及吸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9 龚勋;典型西部粉煤灰中重金属元素淋滤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0 支裕优;浙江长兴煤山盆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结果可靠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汤宇;基于工业企业尺度上的土壤重金属分形特征与健康风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年
2 吴小飞;基于体外提取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研究与评价[D];扬州大学;2015年
3 宗庆霞;珠江冲积平原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郭华;镀锌厂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5 于靖靖;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化特征及重点行业企业影响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20年
6 陈诚;合金制造企业土壤重金属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7 郝和;复合重金属对生物能源产出影响的统计学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8 谢小进;上海地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勇贤;长江三角洲典型城乡交错区土壤重金属平衡及生态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雨潼;大冶市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1 张敏;生物炭对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2 史瑾瑾;顺德乐从地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3 王翠秀;莱州湾南岸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来源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
14 陈良杰;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脱附机理及处置对策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15 薛庆锋;土壤复合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6 廖振环;湖南谭家山煤矿重点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污染评价[D];湖南科技大学;2020年
17 付传城;城乡结合带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异特征与源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8 丁艳萍;安徽省主要中药材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调查与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9 郑培源;不同酸碱度对蓝莓重金属吸收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0 陶星星;两个典型矿区植物积累重金属调查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翌;涉重金属企业已累计关停62家[N];成都日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赵菲;别把重金属吃下肚[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王俊宁;重金属:飞入寻常百姓家[N];中国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吴小康 潘强;广西:重金属污田,农民宁愿外出打工[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5 本报记者 熊燕 实习生 崔丽娟;用植物“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N];云南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杨琪;“织网”捕捉水中重金属[N];中国科学报;2014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王俊宁;拿什么检测身边的重金属[N];中国科学报;2012年
8 记者 李莎莎 通讯员 刘天文;《昆仑经济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通过州级审查[N];格尔木日报;2011年
9 记者 李莎莎 通讯员 马国成;昆仑经济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通过审查[N];格尔木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谭涛;我市重金属治理进度全省靠前[N];湘潭日报;2015年
11 记者 李丹;今年环保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N];四川日报;2010年
12 本报记者 司建楠;年度环保专项启动 九部门重申重金属整治[N];中国工业报;2010年
13 记者 黄辛;一体化修复技术可消弭土壤重金属[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4 记者 靖晓燕 申云帆;巨菌草、苎麻“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N];贵州日报;2020年
15 记者 卜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现华北农田大气重金属沉降量呈下降趋势[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6 记者 廖艳霞;原湖铁厂重金属治理项目加速推进[N];湘潭日报;2020年
17 本报记者 李燕京;化妆品中的重金属没那么可怕[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18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重金属离子检测:超浸润材料显神通[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9 通讯员 钟梅根 聂小军;分宜县 农田重金属治理显成效[N];新余日报;2019年
20 记者 李洪涛;琴岛 珍贝壳检出重金属“钡”[N];中国消费者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