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小型铁路站区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

闫智涛  
【摘要】: 在我国既有与新建的铁路线路中,有相当数量的车站及工区远离城市,致使这些站区及工区的生活污水无法接入城市排水管网,长期以来大都采取自由排放的方式,给铁路沿线的环境造成一定危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铁路沿线站区生活污水处理也得到了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铁路沿线中小站段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中小型站区实际,开发出一套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操作管理方便的铁路污水处理新技术,已成为铁路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结合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土壤渗滤系统处理中小车站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以铁路中小型站区生活污水为对象,探讨了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微生物固定化脉冲渗滤系统——固定化微生物潜流土地处理系统处理铁路生活污水的可行性,考察了各处理单元的操作条件对处理效果影响,确定了系统的工艺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 (1)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作为该土地处理系统的预处理单元,将其与提升泵房的汲水井有机结合,在不增加动力消耗的前提下,利用提升泵的剩余压头同时可实现污水在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内不断循环;当循环流量为3841/h时,反应器对CODCr、NH3-N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4.34%和47.15%;进水在调节池内的最佳停留时间为1h;在循环流量为3841/h、调节池停留时间为1h时最佳运行条件下,当进水平均CODCr浓度为438.06mg/l时,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76.53%,说明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抗冲负荷能力较强。 (2)固定化微生物脉冲渗滤系统采用脉冲进水的方式,通过在系统中布水与落水的交替变化,提高了系统内溶解氧的含量。研究发现:在表面负荷为15cm/d的工况下,固定化脉冲渗滤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50.58%,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40.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52.38%。 (3)固定化微生物潜流土地处理系统为土地处理流程的最后一级,通过采用垂直错流,可使水中的污染物质与系统中的填料充分接触。研究发现:固定化微生物潜流土地处理系统对CODCr、NH3-N的去除率均随着表面负荷的增大而减小。表面负荷为12cm/d时,为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此时,系统对CODCr、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47%、20.83%;由于在土地处理系统中投加了海绵铁配合微生物进行除磷,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可以达到61.89% 综上所述,循环固定化生物滤池——微生物固定化脉冲渗滤系统——固定化微生物潜流土地处理系统组成的工艺完全可以满足铁路沿线中小车站的污水处理要求。同时,该土地处理流程具有处理效果稳定、能耗低、投资少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在针对中小型污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红友;曾科;孙丽云;王苗苗;李文兵;王瓒;;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模拟试验研究[J];河南科技;2007年06期
2 党酉胜,黄钟,张伯鸣,杨万善,杨和荣,陈中豪;污水土地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陕西环境;2002年05期
3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J];四川有色金属;2009年01期
4 曾扬,阮晓红,孙敏;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环境;2002年06期
5 曾扬,安贞煜;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9期
6 刘文祖;;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在汉阳地区的现实性[J];中国环境管理;1983年02期
7 ;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近况及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4年06期
8 陶甄;孙淑均;;美国的废水土地处理[J];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07期
9 周泽宇;;废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发展与设计方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12期
10 孙铁珩,杨翠芬,赵学群;城市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系统[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11 丁兆运;土地处理系统治理城市污水的机理[J];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12 张丽珊,于殿臣,刘海玲,姚家彪,朱岩,尹昭华,姜萍,可夫;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沈阳西部城市污水有机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2年04期
13 郭晓利;;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14 郭晓利;敖其尔巴图;;试分析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及土壤净化[J];内蒙古草业;2008年04期
15 辛世崇;;土地处理系统中的淌度降解指数[J];重庆环境科学;1989年01期
16 秦霞;王立彤;毛瑞祥;郭一令;;土地处理系统的流态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6期
17 钱文敏;陆轶峰;普红平;张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综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18 郭俊;;油气集输站场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J];天然气与石油;2006年06期
19 简虹;张卫华;;城市污水资源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0 陈晓燕;李杰;严子春;蔺佰善;;传统与复合土地处理系统的除磷比较[J];污染防治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民;傅海霞;李烨;杜义鹏;董志英;;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技术[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铁珩;;土地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革新/替代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彭文启;周怀东;;入库河流水质改善对策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易;方萍;马利民;张亚雷;赵建夫;;低能耗易推广的污水土地处理工艺[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许文来;杜庆波;张建强;朱澜波;;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成都市凤凰河二沟污水效果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王宝贞;王琳;祁佩时;李高奇;;我国城市污水回收和再用的实例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杨林章;薛利红;;第十章 现代土壤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9 王凌;;铁路小型车站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应用展望[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学组)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2009[C];2009年
10 隋军;汪传新;周建华;陈贻龙;;小型污水处理厂实用技术分析及实例[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春燕;人工土层快渗系统除污性能及氮去除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陈俊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家宝;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延华;生态土壤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及氮循环过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白保勋;城镇生活污水杨树林地慢速渗滤生态处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智涛;中小型铁路站区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2 秦霞;土地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流态优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谭文博;砂土、粘土的双层混合土土地处理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鲁佳铭;双酚A和类固醇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土地处理中的迁移转化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冀瑞锋;污水土地处理中土壤氮、磷转化运移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沈剑;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双酚A和雌激素的去除及微生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谢兴华;高负荷地下土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肖琳川;黄壤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陈晓华;河流污水土地处理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张子健;黄壤土—粘土双层土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程先军;可持续性污水土地处理新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于洪光雷冬丽 徐丽红;村里建起污水处理池[N];农民日报;2007年
3 马艳红;地下渗滤系统展现污水处理新视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周前进 屈慧君;华中科大:成熟的治污技术难“出阁”[N];科技日报;2003年
5 何筑霞;省政协农工党界别考察贵州黔林洲企业集团[N];贵州政协报;2009年
6 周前进 屈慧君;治污技术为何“待嫁闺中”[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云南公路建设注重节能环保[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8 梁雅丽 肖世艳;项目该不该建听听周围农民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聚焦城市生态建设[N];人民日报;2004年
10 陈志澄;用人工湿地治理面源生活污水[N];人民政协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