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摘要】:不同施肥方式对我国旱地农田土壤甲烷氧化影响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农科所长期定位试验站”与“哈尔滨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采集以下四个施肥处理:1)对照(CK,不施肥);2)有机肥(M);3)无机肥(黑河:NP;哈尔滨:NPK);4)有机肥+无机肥(黑河:MNP;哈尔滨:MNPK),分别代表低投入、有机农业、无机农业和常规农业施肥方式。利用气相色谱测定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分别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CR)技术测定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与CK处理相比,长期无机肥处理(NP/NPK)后,黑河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变化不明显,而哈尔滨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下降了79.1%;长期M处理后黑河和哈尔滨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均无明显变化;长期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MNP/MNPK)后黑河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均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61.2%和52.9%。 2、将土壤甲烷氧化速率除以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pmoA基因丰度)得到甲烷氧化菌的比活性,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黑河试验点土壤(M和MNP)甲烷氧化菌的比活性显著低于不施有机肥的土壤(CK和NP);与CK相比,哈尔滨试验点土壤M处理显著降低了甲烷氧化菌比活性,而NPK和MNPK处理无显著变化。 3、DGGE图谱表明,与CK相比,黑河试验点长期施用有机肥处理(M和MNP)土壤条带数量显著增多,NP处理无明显变化;哈尔滨试验点M和MNPK处理也增加了条带数量,而NPK处理土壤条带数量明显减少。DGGE图谱数字化结果表明,黑河试验点M和MNP处理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NP处理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哈尔滨试验点MNPK处理土壤的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而NPK处理的Shannon指数显著下降,M处理则无明显变化。 4、定量PCR结果表明,与CK相比,黑河试验点M和MNP处理pmoA基因丰度显著提高,NP处理变化不明显;哈尔滨试验点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moA基因丰度,NPK和MNPK处理变化不明显。 5、黑河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氧化菌比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及显著性为0.685(p = 0.014);哈尔滨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及显著性分别为0.648(p = 0.032)和0.304 (p = 0.020),表明供试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存在密切的联系。 6、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与黑河试验点土壤pH、TN、OM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及显著性分别为0.825(p = 0.002,pH)、0.620(p = 0.002,TN)和0.500(p = 0.006,OM);与哈尔滨试验点土壤Moisture、p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及显著性分别为0.359(p = 0.006,Moisture)、0.303(p = 0.010,pH)。此结果明确表明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了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 7、黑河试验点土壤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系统发育树表明,施用有机肥使土壤中I型甲烷氧化菌由原来的Cluster 2全部转换为甲基暖菌属,而施用有机肥对于II型甲烷氧化菌没有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可以通过改变黑土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进而改变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特别的是,黑河暗棕壤有机肥处理土壤中I型甲烷氧化菌由原来的Cluster 2全部转换为甲基暖菌属,而II型甲烷氧化菌没有明显的改变。应该指出的是,黑河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与甲烷氧化速率缺乏紧密的联系,表明黑河有机肥处理土壤中只有部分甲烷氧化菌是“活跃”的。因此,进一步明确如何激活施用有机肥土壤中大量“不活跃”的甲烷氧化菌,将会大幅度增加土壤氧化甲烷的潜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战备,史奕,岳进;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2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12期
3 刘颖 ,闵航,陈美慈;三个水稻田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分离及其特性[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4 郑坚;吴衍庸;;惰性气体内标法在甲烷氧化菌检测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1989年02期
5 刘颖,闵航,陈美慈,程克明;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分离及其特性[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6 金文标,姚建军,陈孟晋,高哲荣;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指示菌的筛选[J];天然气工业;2002年05期
7 梁家騵,程光胜,陈子英,王大耜;厌氧消化器中的甲烷氧化菌[J];微生物学通报;1990年04期
8 丁维新,蔡祖聪;温度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子英,曹家鳌,王雪松,赵玉峰,尹光琳,吴家燕,梁家騵,沈安;甲烷氧化菌混合菌株的研究——Ⅱ.甲烷氧化菌混合菌株的胞外多糖[J];微生物学通报;1984年01期
10 М.В.Иванов;与煤井内甲烷作斗争的微生物学方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0年01期
11 郑坚,赵树杰,吴衍庸;极端环境中甲烷氧化细菌的分离和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2期
12 陈中云,闵航,吴伟祥,陈美慈;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及其与甲烷氧化活性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年05期
13 王云龙;郝永俊;吴伟祥;陈英旭;;填埋覆土甲烷氧化微生物及甲烷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14 张震元;;利用甲烷氧化菌生产化学制品[J];微生物学杂志;1985年01期
15 梁家騵,程光胜,陈子英,王大耜;厌氧消化器中的甲烷氧化菌[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4期
16 梁家騵;;一种甲烷氧化菌——球形多孢菌内膜的电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92年02期
17 王石头;聂国振;;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及其在浅层生物气勘探上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18 吴军华;;甲烷氧化菌及甲烷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1年09期
19 周生芳;陶秀祥;朱红威;侯彤;许宁;;煤矿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的初步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4期
20 袁志华,梅博文,佘跃惠,向廷生;天然气微生物勘探研究——以蠡县斜坡西柳构造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3 韩冰;缑仲轩;陈浩;胡骏;邢新会;;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异源表达[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郑中华;;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剑峰;刘斌;祝晨;赖小平;;不同施肥区域溪黄草中2α—羟基熊果酸含量的研究[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艳梅;;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侃;朱波;王艳强;李登煜;;冬水田休闲期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9 华绍烽;谭海东;辛嘉英;李树本;夏春谷;;甲烷氧化细菌中甲烷单加氧酶基因组和16S rRNA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赛;徐荣;陈君;徐常青;郭昆;郭巧生;张蓉;;宁夏中宁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肥力及枸杞子品质比较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冰;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武超;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余海霞;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温广明;Clark氧电极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08年
5 丁维新;沼泽湿地及其不同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年
6 王云龙;填埋气体胁迫下适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郑聚锋;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田育军;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供氮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9 王淑芳;深海热液口硫化物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梁斌;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协调土壤供氮的效应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芊葆;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洪野;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3 陈亮;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4 周玉;内蒙古高原干涸湖泊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的T-RFLP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周叶锋;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魏晋;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葛垚;垃圾填埋场甲烷气体高效生物氧化实验室模拟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涛;甲烷氧化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OB3b异源蛋白表达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王义振;粒状甲烷单氧化酶中铜载体(Methanobactin)的模拟[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姜丽晶;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奇石;瓦斯克星——微生物[N];中国石油报;2002年
2 戎志梅;生物技术:引领油气利用的革命[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陈开冬;多办些“土壤诊所”[N];农民日报;2006年
4 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提供;云南种菜要种“健康”菜[N];农民日报;2004年
5 昌都县宣;春回大地 播种希望[N];昌都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枫;水稻旱作覆膜栽培前景喜人[N];云南科技报;2000年
7 綦玉红;农业中心推广科学种田[N];营口日报;2007年
8 马云生彭世繁 张翔;西华县土地用上“营养餐”[N];周口日报;2007年
9 高祥照 宁鸣辉;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时不我待[N];农民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冯华;照方抓“药”对“症”施肥[N];人民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