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民对于农地产权认知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农民作为农地产权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其认知和需求必然会对产权制度效率产生影响,但从建国以来,在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历程中,农民认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掌握农民对现行产权制度的认知现状,了解其特征分布,以寻求基于农民理性认知下,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例,在界定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运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Amos),构建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理论体系、量表开发和信效度检验,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出农地产权认知的测算模型,测度出农民的农地产权认知水平;然后在此测度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的四个维度进行代际差异特征描述,同时采用GIS与Geoda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15个县域农地产权认知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在对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描述与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研究区域内农地产权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⑴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是指从农民的个体情感意志出发,对农地产权的主体、功能、行为和价值的主观心理倾向,其中包括在一定产权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评价和决策选择,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系统。由农地产权主体认知、功能认知、结构认知和价值认知四个维度构成。⑵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测度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8120.7,同时,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MO值为0.785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0.0000.05,说明各题项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农地产权认知各维度之间的因子载荷系数及各维度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均大于0.5,说明各潜在变量可以很好的解释其指标变量,模型的内在质量较高,具有理想的区别效度;通过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均超过了0.5的临界值,即介于0.5-0.96之间,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⑶1097份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3.0-3.5之间,有351个,占样本总数的32.04%,而分布在1.5-2.0和4.5-5.0之间的样本所占比例均较少,分别为4.94%和0.86%,共有63个,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水平均值为3.37。通过进一步分析,农民的产权主体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3.0-3.5之间,共369个,占样本总数的33.64%,均值达到3.08;功能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3.5—4.0之间,有348个,占样本总数的31.76%,均值为3.46;农民的产权结构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3.0-3.5之间,共373个,占样本总数的34.04%,均值为3.01;产权价值认知主要集中在3.5—4.0之间,有340个,占样本总数的31.02%,均值达到3.68。⑷50’s、60’s分别与80’s、90’s的农地产权认知水平在主体认知和结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农地归属性质问题、对于自家承包的土地的处置态度以及农用地的抵押问题上,而在产权功能和价值认知上整体差异不大;农民农地产权认知空间自相关总体Moran’s I值为0.386,统计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农民农地产权认知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其中,H-H和L-L区的县域不足研究单元的50%,县域间认知总体表现为空间异质性。⑸农民农地产权认知受农民个体因素中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基本特征的农户类型和家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村庄地理位置、企业数量、参与农民合作化组织和积极进行土地产权法规政策宣传的影响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