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粮食生产的技术经济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张掖市解放以来粮食生产状况的
综合评估和三个不同类型区的300多户农户,及一些粮食产后加工企业的生产
经营情况的综合调查,对张掖地区主要作物的单项技术,综合技术,不同种植
模式,及粮食产后转化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
是:
1.从技术经济进步的轨迹来看:张掖市在1963-1978年间的农业生产的
年均技术进步率为0.1733%。农业总收入增长量中有4.62%应归功于农业技术
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在1980-1996年间,小麦生产的年均技术进步率为1.13%,玉
米生产的年均技术进步率为3.4%;技术进步对小麦,玉米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分
别为19.24%和49.25%。从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生物技术方面不断加强,
高产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质专用品种得到重视;无机农业技术发展迅速,化
肥、农膜、农药广泛应用;机械技术应用加快,半机械化、机械化农具逐渐取
代手工农具;人工控制环境的技术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新
生长点;保护资源的技术开始得到重视,节水节肥节能节地技术不断研制推广。
农业技术进步已熔化渗透于劳动生产力三要素之中。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会
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的农业经济的内涵性增长
的关键。
2.通过对灌水、施肥、地膜等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分析,可得出不同技
术应用的经济效果。覆膜春小麦与露地春小麦相比:前者亩灌水量在210m~3/
亩左右时,亩产达604.4kg,此时覆膜春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最好。对露地春
小麦来说,亩灌水量在270m~3/亩,亩产为520kg时,经济效益最好。在小麦∥
玉米套作中,经济效益最佳的亩灌水量在450m~3左右时,此时亩产为673.2kg。
单纯从肥料投入的角度分析,带田亩施纯氮在20kg时,亩产达900kg,此时
带四种植的经济效益最好。当地膜与肥料配合作用于小麦生产时,经济效益最
好的亩产为660kg,此时费用最低的氮磷亩施用量分别为14kg和8kg。从栽培
方式上讲,地膜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小麦的土地生产率、成本生产率和劳
动生产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地膜小麦的每工日产值、每工日净产值和每工日
利润分别较露地小麦增长了40.S3、43.22、43.22个百分点。可见地膜栽培具
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很大的推广前景。
3.粮食生产不同种植方式的综合技术效益
(1)通过对张掖市主要的 12种种植方式比较得出玉米套种胡麻综合经济
效益最好为 115,68元,其次为胡麻八甜菜为 104.78元,甜菜、小麦//玉米的
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分别为 81.52元和 90.90元。小麦与果园套种由于多年
果树品种退化,产销渠道不畅,就地转化增值体系尚未形成,而亩成本较高,
投入较大,综合经济效益最差为 9.78元。(2)对国营农场的综合效益分析得,
制种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为180.75元,其次为制种番茄为151.57元,小
麦;‘/甜菜为 142.34元,小麦//玉米为 120.83元,单作甜菜 58.36元,单作小
麦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差为28.47元。由此看来,种子化生产是今后大型国营农
场,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业,提高效益的主导方向。()以玉米生产成本为例,
把张掖市同全国及美国的玉米生产成本比饺得出物质费用上升是总成本的主要
原因。其中化肥费用的增长占首要位置,张掖市1978年至1996年化肥费用上
涨了6.82倍。
4.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l)在定西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下,农民的生活还是处于温饱向小康过度的阶段,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高产技
术的选择成正相关关系。()农民对节劳型技术的选择符合资源秉富程度诱导
技术创造的假设;对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户,选择节约资金型技术。()农民的
年龄与教育水平对其技术选择产生影响。年龄大的农民会选择高产技术与资金
节约型技术,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也易选择高产技术。说明在定西这个自然条
件恶劣的地区,人们还是怀着稳粮增收的心理进行农业生产。这对张掖市农民
的技术选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5.粮食产后转化增值的效益:()每百斤小麦加工成面粉,增值14元。
每百斤优粉加工成糕点,增值537元。每百斤玉米和小麦加工成醋,增值80
元。()每百斤玉米和小麦生产白酒增值 220元(税负较大)。()饲料粮在
养殖业中每百斤养猪转化增值88元,养牛增值仅有23元。养殖业与副食品加
工业相比较可得,粮食在副食品业中转化效益较好,其中以生产糕点转化效益
最好,养殖业中养猪效益也不错。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粮食的产后转化增值,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