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对高寒牧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牧草消化性的研究
【摘要】:
利用不同季节定点定期采样对高寒牧区寒温潮湿类的莎草型草地、垂穗披碱草草地、
线叶嵩草草地、珠芽蓼草地、杜鹃+珠芽蓼灌丛草地五种类型天然草地和燕麦、豌豆、无
芒雀麦+老芒麦三种人工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
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法对该五种天然草地和三种人工草地不同季节和物
候期各营养成分消失率也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放牧牦牛采食量、消化率和全消化道的排
空速率以及瘤胃温度、酸度、氨氮浓度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天然草地鲜草和
干物质产量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单峰”型表现,高峰值呈现在8~9月份,最低值出现在
枯草末期(4月16日)。三种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随着生长的时间而增
加,产量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五种草地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均表现为:在以风干物质为基
础时,不同季节干物质含量略有不同,但变化幅度不大;有机质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粗蛋白含量枯草期最低,6~7月份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整个年度呈单峰型曲线变
化;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恰好与粗蛋白含量相反,枯草期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至6~7月
份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整个生长季呈“U”型曲线变化。五种天然草地各营养成
分的消失率在整个生长季表现出,青草期高于枯草期。其中干物质和有机质消失率呈现
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粗蛋白消失率在粗蛋白含量高的返青期呈现出最大值,然而酸性
洗涤纤维的消失率却随着其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另外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失率与
干物质消失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同一草地上各营养成分消失率的最大值出现
的时间一致,营养成分含量和消失率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返青初期。在以风干物质为
基础时,三种人工草地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明显的变化。有机质、粗蛋
白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有机质、粗蛋白
含量变化规律恰好相反,表现出上升趋势。牧草各营养成分的消失率均随着植株的生长
而降低。牦牛瘤胃内8:00时温度、pH、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9.0℃、6.69和28.5mg/L;
20:00时温度、pH、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9.6℃、6.32和17.1mg/L。8:00与20:00
相比,温度显著低(P<0.01)和pH显著高(P<0.01),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日内pH
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6:00和10:00;温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最大值出现在12:00;
氨氮含量变化波动很大,日内出现多个峰值,最高峰出现在10:00,也表现出白天高晚
上低的趋势。牦牛瘤胃内牧草风干物质消失率在12~48h内呈上升趋势,随后变动平缓,
确定牦牛瘤胃内样品最佳停留时间为48h。牦牛干物质采食量的测定结果
为:4599.24±1849.0g/头日。牧草采食后12h内无排出现象,24h后开始(仅占总数的0.36
%)并逐渐增加,排出高峰出现在60h(占总数的32.38%),完全排出要在5d以后。
三头牛的干物质消失率平均值为69.36±5.87%。
|
|
|
|
1 |
刘占宇;黄敬峰;吴新宏;董永平;王福民;刘朋涛;;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
2 |
符瑜;潘学标;;草本植物物候及其物候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3期 |
3 |
任永霞,郭郁频,吕进英,王海,姜风琴;河北省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的生活型、生态型及区系分析[J];草业科学;2001年01期 |
4 |
朱桂林,卫智军,韩国栋,山仑;天然草地合理利用的判别模型研究[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
5 |
王力;高杉;周俗;唐川江;侯太平;;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调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7期 |
6 |
梁晓;方飞平;彭义文;;关于天然草地土壤对CH_4吸收的研究[J];北方环境;2011年03期 |
7 |
范 富,张永亮,朱占林,张庆国,董永义,王 君,曹 永;通辽市天然草地土壤性状特征及整治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8 |
杨廷勇;谢文斌;李西颜;;石渠县发展草地生态资源的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08年10期 |
9 |
谢帆;徐敏云;高立杰;杨武;李潭清;崔晓峰;敖特根;李运起;;河北省草地资源评价[J];草业科学;2011年02期 |
10 |
康全飞;胡晓宁;康健;;榆林市草地及饲草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榆林科技;2010年Z1期 |
11 |
谢帆;王素珍;;江西省天然草地改良利用的试点研究——以南昌市双港试验点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2 |
殷秀琴;松嫩沙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土壤动物的对比研究[J];中国沙漠;1998年03期 |
13 |
宋理明;娄海萍;;环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6年02期 |
14 |
钱拴;毛留喜;侯英雨;伏洋;张海珍;杜军;;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
15 |
乜林德;;同德县天然草地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年08期 |
16 |
徐学军;刘洪鹄;张平仓;;呼伦贝尔天然草地地貌部位对土层厚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
17 |
刁治明;刘连荣;刘海宏;黄芳丽;;海晏县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18 |
田淑琴;徐崇荣;邓孝廷;;天然草地放牧条件下牦牛瘤胃消化代谢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9 |
董永祥;郭豫葭;黄峰;;宁夏南部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需水规律及其水分供应状况[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3期 |
20 |
沈田英;新疆天然草地优良牧草资源利用之浅见[J];新疆畜牧业;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