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结构组建稳定性机制研究

陈银萍  
【摘要】: 根据所收集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资料和典型样地实测数据,运用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通过种 群大小级结构、密度、空间分布格局、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及空间关联性等参数 测定及其动态分析,对祁连山林区顶极稳定群落建群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自调节和自发展等结构组建稳定性维持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青海云杉种群大小级结构可划归于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及衰退型。 种群大小级结构动态与演替序列基本上成线性关系,体现了青海云杉种群自组 织、自发展的趋稳性;成、过熟林大小级结构的非线性波动则体现了种群以自 修复、自调节使群落整体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2)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伴随演替过程的动态变化为杨桦青海云 杉林(随机)→青海云杉杨桦林(集群)→青海云杉纯林(集群);无论种群 的大小级结构如何,其幼苗、幼树级个体呈集群分布,大树级个体呈随机分布, 中树级为过渡状态;聚块性指标说明,在幼苗向幼树转化阶段,环境筛的作用 并未造成空间分布格局的明显转化。 (3)格局分析表明,青海云杉种群聚块面积在100m~2左右波动;<60a阶 段,出现格局规模的分异(4和12),是种群以扩大分布范围,缓解种内竞争 和环境压力的一种对策;种群在任何发育阶段均在小于一个区组规模(25m~2) 处出现最大聚集,说明此时密度悬殊较大的成年与幼龄斑块通过空间协调达到 共存,实现种群的自维持。 (4)种群在发育早期首先以高密度幼龄个体的聚集占居生境,接着又以大 量个体的死亡为代价(自疏或它疏),达到某一稳定的密度;发展到成、过熟 期以后则以密度波动性变化维持种群整体的相对稳定和优势地位。 (5)种内及种间竞争指数表明,种内竞争较之与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 相同或相邻径级间的竞争最为强烈,竟争木对于对象木的竞争强度(CI)和对 象木胸径m)严格遵从幂函数关系:CI=AD””,对象木胸径生长速度(V) 与其受到的竞争强度也遵从幂函数关系:V—ACI’”。具有最大竟争能力是青 海云杉形成单优顶极稳定群落的重要前提。 仰针阔混交林中80%的种对之间表现为显著不联结,呈独立分布;种内 相邻径级间呈显著正联结,大径级与中小径级个体间多为负联结,表明优势种 之间生境的高度分化以及建群种生态位的再分配是青海云杉林趋稳性和自校稳 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在种群丰富的幼龄个体数量、空间协调性、生境适应性、 种间生态位分离和种内生态位再分配上体现了种群自组织、自发展的趋稳性和 种群以自恢复、自调节达到整体的相对稳定。关于自然种群稳定性机制的进一 步研究对于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制定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的技术措施具有 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李效雄;刘贤德;赵维俊;;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J];干旱区地理;2012年06期
2 毛忠映;;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母树林建设及培育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26期
3 陈银萍,孙学刚,李毅;青海云杉群落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刘建泉;戴君虎;刘兴明;杨全生;郝虎;张元山;丁国民;王学福;;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5 谢荣胜;;祁连山和腾格里[J];阳关;2004年01期
6 刘铮;白英;赵传燕;南忠仁;;气候影响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材积生长量差异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7 刘建泉;;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间相关和联结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甘肃·祁连山[J];开发研究;2019年04期
9 莫汝韬;;《祁连山》[J];工会博览;2018年19期
10 庞跃雷;;祁连山印象[J];文艺研究;2016年12期
11 赵鹏;;《秋到祁连山下》[J];甘肃金融;2017年02期
12 王杨;;祁连山下[J];国防;2016年06期
13 程紫;;祁连山下[J];陕西电力;2015年08期
14 冷夜寒星;;穿越祁连山的文明与未来[J];中学生百科;2020年Z6期
15 赵兴高;;祁连山的云[J];绿风;2020年04期
16 谢荣胜;;祁连山雪[J];中国诗歌;2015年06期
17 马玉明;;祁连山[J];新诗;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颖俊;勾晓华;方克艳;杨涛;邓洋;满子红;;祁连山东部近188年降水量的树轮重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车克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李振基;陈鹭真;刘初钿;余迭生;余宗盛;刘耀三;;南方红豆杉在武夷山脉的分布、种群结构、群落及其保护[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马红岩;黄久香;庄雪影;;广东省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种群生态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胡启武;欧阳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非结构性碳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秦仲;巴成宝;李湛东;;北京常见园林植物群落的人体舒适度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7 吴亚生;;二叠纪—三叠纪礁群落演化特征与灾变事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C];1999年
8 上官周平;王凯博;;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物种多样性关系[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何锡麟;;湖南郴州地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群落古生态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宋倩;;浅谈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启示[A];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1 程瑞梅;;河南宝天曼青檀群落的初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2 蒋宣斌;周小舟;耿养会;王震;张震;;重庆地区绿化植物生态功能评价与群落构建[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3 张金屯;;群落二维格局分析的两种方法[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4 艾尼瓦尔.吐米尔;马合木提.哈力克;张大铭;;新疆干旱地区鼠类群落空间结构差异的比较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5 陈惠兰;张宝琳;朱红斌;;青海云杉不同龄叶的水分状况比较[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6 朱东风;;城镇群落的区域职能与空间发展——以吴江市东部城镇群落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7 哀建国;丁炳扬;;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8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魏鲁明;陈正仁;;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9 方和俊;达良俊;;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现状评价[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0 崔志兴;;长江口水鸟群落13年来的变化[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登忠;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线树木生长、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赵永宏;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对水热驱动的响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3 王文彬;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树干径向变化及液流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王清涛;青海云杉林更新及其幼苗幼树生长态势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5 顾金春;1928-1937年中国现代作家群落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柴永福;黄土高原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D];西北大学;2016年
8 冯广;鄂西南天然林群落木本植被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9 盛亚军;名牌群落效应在区域品牌培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党宏忠;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水文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1 许仲林;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上生物量潜在碳储量估算[D];兰州大学;2011年
12 吕粉桃;青海大通山地退耕还林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3 徐金梅;祁连山青海云杉木材性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4 李世荣;青海大通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5 谢春平;乌冈栎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6 刘兴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潜在分布及其生物量碳空间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17 吴中华;竞争对水生浮叶植物群落关键种、冗余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18 贾志斌;不同温度梯度及其水热组合对温带草原群落与共有种的影响及其响应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1年
19 史常青;黄土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0 苗福泓;青藏高原东北缘草地植物群落对放牧利用强度和降水变异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银萍;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结构组建稳定性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多尧;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3 李栋栋;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叶解剖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魏才香;祁连山水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杜梦鸽;祁连山青海云杉林蒸腾耗水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胡杨;基于ISSRs的青海云杉无性系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7 赵祜;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8 伊如汗;基于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云杉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晓青;祁连山中段北坡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10 万艳芳;祁连山青海云杉林蒸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11 袁亚鹏;祁连山中部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12 谢晓蓉;祁连山草地特点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13 孙小霞;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14 牛牧;退化桤柏混交林结构调整与坡坎农林镶嵌结构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5 左家伟;网络社会群落的生态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6 霍晓娜;北京部分绿地群落光环境状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7 沈鸣;城市商业群落空间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
18 彭前进;群落网络的同步特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9 张小卫;北京部分绿地群落冠层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0 苑征;北京部分绿地群落温湿度状况及对人体舒适度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尹耀增 通讯员 聂文虎;让祁连山更美丽[N];青海日报;2020年
2 通讯员 葛文荣 记者 叶文娟;祁连山:一座伸进西部干旱地区的“湿岛”[N];青海日报;2020年
3 记者 张景耿;坚决抓好落实 确保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到位[N];金昌日报;2019年
4 记者 朱国圣 王铭禹;祁连山乡村的绿色蜕变[N];经济参考报;2019年
5 肖芳;依托祁连山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祁连山(600720)[N];证券日报;2004年
7 记者 李晶;祁连山林区迎来近10年同期最干旱年份[N];张掖日报;2008年
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年内完成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整治任务[N];兰州日报;2019年
9 记者 吕宝林;研究“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N];甘肃日报;2017年
10 记者 严存义 曹立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实行差别化处置[N];甘肃日报;2018年
11 记者 谢利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成效显著[N];张掖日报;2018年
12 通讯员 张雅妮 记者 张鹤;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拓展西藏市场[N];甘肃日报;2012年
13 缪卫东 王旭雁;豫煤一队打成“祁连山第一钻”[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14 王琰田;“祁连山”要做西北水泥王[N];中国矿业报;2006年
15 本报记者 曹腾;祁连山 10送2.6股[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6 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 赵建林;打造祁连山生态特区[N];甘肃日报;2011年
17 本报记者 彭友;祁连山整合市场拟上马新生产线[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8 李素平;入选“国家队”腰杆变硬 祁连山水泥小步快跑欲称雄陇青藏[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9 石丽晖;祁连山收购兼并“先做大再做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0 秋实;来自祁连山的“环保经”[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