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当归资源的RAPD分析
【摘要】:采用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省不同产区所栽培的20 份当归材料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和聚类比较,从而为我省当归资源的分析收集、起源演化、分类研究、多样性保护、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进而为药用植物资源的育种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及分子生物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实验对反应体系中5 个重要因子进行了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的反应体系,并在此最优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退火温度、扩增循环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到了RAPD反应合理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一套优化的当归RAPD反应体系和PCR 扩增条件,即模板DNA 0.5 ng/μl,随机引物0.8 μmol/L,dNTPs 0.25 mmol/L,MgCl2 2.5 mmol/L,Taq 酶0.8 U。其热循环参数为:94 ℃预变性3 min,之后进行40 个循环(94 ℃30s,36 ℃60s,72 ℃90s),最后72℃延伸5 min后在4 ℃终止反应。
2.从40 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7 条具有多态性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对甘肃省20 个不同产区的当归试样进行RAPD标记研究,共扩增出82 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8 个,占总扩增条带数的70.7%,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11 条多态性带,平均8.3 条。Jaccard 相似系数矩阵测度值为0.375~1.000,其数值越大表示遗传距离越近。聚类分析结果中,供试品种被聚为5 类,渭源县会川镇、渭源县上湾乡、渭源县会川镇小寨村和岷县麻子川乡当归聚为第一类;陇南宕昌产当归、临夏康乐县当归与岷县寺沟乡、岷县十里镇当归聚为第二类;第三类为漳县当归;第四类仅为渭源县会川镇本庙村当归;岷县城郊乡当归也独自聚为第五类。从树状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绝大多数地理分布距离越近的样品,在聚类树状图上的距离较近,说明它们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越小,反之越大。但生态条件特别是小生境对当归遗传差异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当归RAPD多态性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甘肃省当归主要产区的地理分布比较吻合,同一地理分布范围内,产地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当归的遗传背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