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新型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
【摘要】:本研究采用RAPD 标记技术对7 份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和3 份保持材料mtDNA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和聚类比较,以确定这7 份不育材料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如下:
1 实验材料的聚类分析结果:
由mtDNA 的RAPD 分析的聚类结果,可将10 份实验材料在遗传距离为0.1186处聚为5 组:
Ⅰ:Pol 2A、Pol 3A、Pol 1A;
Ⅱ:L04-02A、L04-05A、L04-01A;
Ⅲ:L04-01B、Pol3B;
Ⅳ:L04-04B;
Ⅴ:0053A。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胞质来源相同或形态相似的材料聚在一起,第Ⅰ组由来源于Pol CMS 的3 份不育系构成;第Ⅱ组由来源于Cooktail、Synery和PF 的不育株育成的不育系构成,它们都属于大花瓣、无粉型;第Ⅲ组和第Ⅳ组为保持系;第Ⅴ组为Ogu CMS。实验表明第Ⅱ组材料L04-02A、L04-05A、L04-01A为同一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它们与Pol CMS 和Ogu CMS 有很大的差异,是一种新型甘蓝型油菜不育系。该组不育材料有一条大小为S146?650bp 的条带,可将该组材料和其它不育系细胞质区分开来。
2 mtDNA的RAPD分析结果:
利用23 条具有较好多态性的引物以及优化的RAPD体系进行实验材料的RAPD分析,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得到了清晰的DNA扩增图谱,且重复性较好。扩增共获得132 条清晰的多态性带,每个引物扩增出3~9 条带,平均6 条带。
3 线粒体DNA 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
1)离心力研究表明,分离线粒体时,分离细胞破碎组织时的离心力、线粒体分离时的离心力、线粒体纯化时的离心力分别为1000g、20000g、18000g时,线粒体产量高,而且从中提取到了丰富的mtDNA;
2)实验表明,提取mtDNA 过程中,用新鲜材料提取的mtDNA 纯度高无降解,而冻样则有降解现象,所以mtDNA提取最好使用新鲜材料;
3)缓冲液C 的用量表明,一般25ml~30ml 蔗糖衬垫液C 中可加入约10g新鲜叶片中所得到的线粒体,这样分离到的线粒体比较纯,进一步可获得纯的mtDNA;
|
|
|
|
1 |
田志宏;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2 |
袁美,杨光圣,傅廷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3 |
林良斌,官春云;油菜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4 |
张明龙,章徐鸯,林宝刚,邵奇;国内外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5 |
王道杰,王灏,杨翠玲,李殿荣;油菜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2期 |
6 |
耿博;傅廷栋;;油菜三交种与单交种优势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7 |
李训贞,徐孟亮,彭武生,李文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A及其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_1的育性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年01期 |
8 |
侯喜林,曹寿椿,吴志行;十字花科作物几种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其利用(下)[J];长江蔬菜;1999年06期 |
9 |
杨光圣,傅廷栋;环境条件对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7年03期 |
10 |
田志宏;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1 |
许友中;油菜绿肥复播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1966年06期 |
12 |
;油菜复种大豆[J];新农业;1980年03期 |
13 |
杨经泽,徐润芳,徐育松,田任久;不同盐分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初报[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4年04期 |
14 |
刘昌智,涂运昌,周道运,伍昌胜;油菜氮磷钾肥经济施用量[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7年04期 |
15 |
张勤争,郎献华,奚海福,朱学群,刘银花;油菜对~(35)SO_4~(2-)吸收和种子中硫代萄萄糖苷的累积[J];核农学报;1991年01期 |
16 |
徐林,李义之;日本油菜王种植技术[J];种子;1994年04期 |
17 |
徐志刚,王明波,孙成,王刚,王振涛,李重国;油菜垄作栽培示范效果[J];现代化农业;1994年05期 |
18 |
杨振武;棉花与油菜套种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1994年02期 |
19 |
张宇文;油菜套种播期的确定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5年12期 |
20 |
张瑶书;油菜育苗移栽好处多[J];安徽农业;199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