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罗珠珠  
【摘要】:通过在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试验站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表层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耕作方式对土壤渗吸率、土壤的宏观毛管长度和有效孔径的影响最终归结为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不饱和导水率的影响。W→P→W 序列(小麦地)播前-收后-休闲期三个不同阶段T 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为41.71 mmh~(-1)、65.68 mmh1、35.70 mmh~(-1):NT 处理分别为40.57 mmh~(-1)、64.17mmh~(-1)、58.21 mmh~(-1);TS 处理分别为46.46 mmh~(-1)、69.54mmh~(-1)、50.76 mmh~(-1);NTS 处理分别为70.4mmh~(-1)、98.7mmh-1以及116.2 mmh-1;统计分析表明,各阶段NTS 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均显著高于NT、T 以及TS 处理(P0.05)。P→W→P 轮作序列(豌豆地)播前-收后-休闲期T 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为37.13mmh-1、76.55 mm h~(-1)、47.52 mm h~(-1);NT 处理的分别为59.00 mm h~(-1)、69.06 mm h~(-1)、65.37:TS 处理的分别为38.12 mm h-1、73.73 mm h-1、50.01 mm h-1;NTS 处理的分别为108.4 mm h~(-1)、81.1mm h~(-1) 以及103.7 mm h~(-1);统计发现,NTS 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在播前和休闲两阶段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土壤水分入渗,改善表层土壤的渗透性能。 两种不同序列下NTS 处理的不饱和导水率最低,分别为5.15 mm h~(-1)和4.82mm h~(-1), 统计发现均显著小于其它处理,而且各处理的不饱和导水率明显低于饱和导水率。 2.NTS 处理在初始阶段可以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续免耕2~3 年以后,土壤容重开始维持稳定不再持续上升,这说明土壤有自调作用。就总孔度而言,W→P→W 轮作序列(小麦地)T 处理为57.994%、NT 处理为58.295%、TS 处理为58.732%、NTS 处理为55.832%;P→W→P轮作序列(豌豆地)T 处理为59.684、NT 处理为59.088%、TS 处理为61.680%、NTS 处理为56.212%,两种序列均以NTS 处理最低。这说明免耕增大了土壤容重,同时也就降低了总孔度。但NTS 处理非毛管孔度( 30um)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就大团聚体(0.25mm)而言,两种序列下NTS 处理均显著高于T 和TS 处理(P0.05)。这说明NTS 处理已经对表层土壤的结构起到明显的改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向锋;赵世伟;张扬;华娟;;子午岭植被恢复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2 马履一,翟明普,王勇;京西山地棕壤和淋溶褐土饱和导水率的分析[J];林业科学;1999年03期
3 司朗明;刘彤;信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因素对退化梭梭更新局限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年10期
4 王伟;张洪江;李猛;程金花;王波;卢炜丽;;重庆市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与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5 杨志勇;胡和平;田富强;;空间均化水文模型及其验证[J];水利学报;2008年03期
6 王一博;王根绪;吴青柏;牛富俊;程慧燕;;植被退化对高寒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7 陈晓燕;田有亮;包志刚;何炎红;郭连生;;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8 王力;石滨嘉夫;关胜寿;宫崎毅;;黑龙江省安达市草地碱化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J];草业科学;2007年10期
9 陆颖;Sam BUCHANAN;何大明;;流域水文模型中的土壤质地转换与饱和导水率Ks值确定[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5期
10 冯平;李建柱;;土壤水分下渗机制及其在半干旱区产流模拟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11 包为民;王涛;胡琳;胡海英;瞿思敏;;同位素信息在确定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3期
12 吕贻忠,杨佩国;荒漠结皮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13 吉喜斌;康尔泗;赵文智;陈仁升;张小由;张智慧;;内陆绿洲灌溉农田SPAC系统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J];中国沙漠;2006年02期
14 都金康;谢顺平;罗维佳;许有鹏;;基于栅格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系统及应用[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15 都金康;谢顺平;许有鹏;许崇育;;分布式降雨径流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16 秦富仓;张丽娟;余新晓;岳永杰;叶俊道;王国强;;SWAT模型自动校准模块在云州水库流域参数率定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2期
17 黎建强;张洪江;程金花;王幸;吕文星;;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的土壤物理性质[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2期
18 刘青柏;刘明国;王玉涛;唐敬超;;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J];干旱区研究;2011年05期
19 王昆;刘颖慧;高琼;莫兴国;;植物根系水力再分配模型参数分析与尺度转换[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20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模拟与实验[J];地理研究;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伟霞;张振华;蔡焕杰;;恒定水头井法测定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2 杜章留;任图生;胡春胜;陈素英;;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集约种植农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白美健;E.Bautista;许迪;李益农;;考虑入渗时空变异下土壤入渗性能的确定[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4 任运刚;;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A];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勇;基于概率描述的宏观尺度空间均化流域水文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2 周蓓蓓;土石混合介质水分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赵伟霞;无压地下灌溉和间接滴灌水分运移规律与节水增产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乔平林;流域面源污染径流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慕平;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月梅;EN-1固化剂对黄土性土壤与黑麦草的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周瑞平;鄂尔多斯地区采煤塌陷对风沙土壤性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8 莎仁图雅;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水分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蔡立群;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刚华;亚热带典型流域土壤水文性质模型模拟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任尚岗;土壤水动力参数测算方法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3 文曼;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阳小聪;红壤丘陵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土壤物理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包志刚;大青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特性和水分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才晓玲;土壤不同容重下玉米根系生长对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7 方堃;典型红壤地区土壤环境中水分、养分变化及耦合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韦武思;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结构和水分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9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10 韩胜利;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