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团聚体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通过27年肥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测定了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未开垦自然土壤(NS)和耕作施肥土壤(CK、N、M、NP、MNP、SNP处理)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容重,研究了耕作与施肥对黑垆土团聚体的影响,分析了团聚体分布及其水稳性,以及与有机碳含量、容重及孔隙度的关系,旨在为提升黑垆土生产力和维持土壤质量提出关键措施及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黑垆土开垦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风干团聚体分别增加了22.21%和22.73%;而 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尤其以 5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长期施肥增加黑垆土0~10 cm土层 0.25 mm风干团聚体的数量,而对10~20 cm土层 0.25 mm风干团聚体数量影响不大。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风干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M和MNP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 5 mm和5~2mm粒径的含量,M、MNP和SNP处理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 2 mm和 1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较CK明显增加,而N和NP处理的略有降低。研究认为有机物质有促进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而化肥对大团聚体的形成不利;施用有机物质或与化肥配施能有效改变土壤中团聚体的组成,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2.耕作施肥对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破坏率和分形维数有影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风干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破坏率都明显高,而水稳性团聚体的MWD显著低。施肥黑垆土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在不同土层都发生显著变化,与 5 mm、 2 mm、 1 mm、 0.5 mm和 0.25 mm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粒径越大与团聚体的相关性越好;破坏率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湿筛和干筛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皆表现为 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越高,其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越小。湿筛后自然土壤的分形维数小于耕作土壤,0~10 cm土层土壤的分形维数小于10~20 cm土层。分形维数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总孔隙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越高、平均重量直径越大,分形维数则越小,从而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改善土壤结构。
3.黑垆土开垦后,0~10 cm耕层有机碳含量较自然土壤减小了63.17%,而10~20 cm层却增加了6.17%;长期施N使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降低,而施M、NP、MNP、SNP使有机碳增加,增加的顺序为M MNP SNP NP。土壤有机碳与 0.25 mm风干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 2 mm、 1 mm和 0.5 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粒径越大相关性越好,说明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多的黑垆土,有机碳含量高。
4.黑垆土开垦后,0~10 cm耕层土壤的容重和总孔隙度几乎没有变化,而10~20 cm层容重增加了19.24%,总孔隙度减小了12.95%;长期施NP和SNP使0~1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减小;而施N、M和MNP使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施肥对黑垆土10~20 cm土层的影响大于0~10 cm土层,容重减小和总孔隙度增加的顺序均为M SNP NP MNP N。土壤容重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负相关,而总孔隙度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则呈显著正相关。
5.黑垆土各级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有机碳和容重等属性均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总的趋势是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容重则相反。自然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上下层比都在1.0左右;而耕作土壤容重的上下层比为0.8~0.98。
|
|
|
|
1 |
霍琳;武天云;蔺海明;曹诗瑜;唐文雪;;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
2 |
张兵;史东梅;谢均强;史晓梅;;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分形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半湿润区长期施肥对土壤结构体分形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年03期 |
4 |
王平,李凤民,刘淑英,吴银明,王娟;长期施肥对黑垆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研究[J];土壤;2005年05期 |
5 |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2期 |
6 |
樊军,郝明德,党廷辉;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垆土剖面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年03期 |
7 |
聂军;周健民;王火焰;陈小琴;杜昌文;;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Bradford反应土壤蛋白质含量的差异[J];土壤学报;2008年06期 |
8 |
吕文星;张洪江;王伟;杜士才;吴煜禾;何萍;肖莉;;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9 |
乔云发;苗淑杰;韩晓增;;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和氮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2008年03期 |
10 |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1 |
裴瑞娜;杨生茂;徐明岗;樊廷录;张会民;;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垆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
12 |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13 |
曾宪勤;刘和平;路炳军;王秀颍;杨威;;北京山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J];山地学报;2008年01期 |
14 |
肖伟伟;范晓晖;杨林章;沈明星;;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影响[J];土壤;2008年01期 |
15 |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
16 |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
17 |
李江涛,张斌,彭新华,赖涛;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4年06期 |
18 |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李淼;;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5期 |
19 |
肖复明;范少辉;汪思龙;熊彩云;于小军;申正其;;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2期 |
20 |
张孝存;郑粉莉;;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