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蛭皱肺颗粒调控肺泡Ⅱ型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以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多于有害气体或颗粒导致的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虽然可以进行预防与治疗,但仍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致死率等特点。研究发现,气道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是COPD发病的重要机制。有多种炎症介质参与C0P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引起小气道纤维化及肺结构的破坏,病灶处释放的炎性介质,既会加重肺局部炎症反应,同时也可激活外周血中的炎症细胞,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目前的研究发现,调节炎症反应是改善COPD症状、延缓疾病进程的重要途径,而控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可能是治疗COPD有效性的体现以及抗炎治疗的作用点。COPD的炎症反应涉及多种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Ⅱepithelial cell,AT-Ⅱ)是最重要的肺上皮细胞之一,其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不仅能自我增值,还能转分化为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并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具有调节肺水转运以及分泌肺表面活性蛋白等功能,在COPD的研究中备受重视。核因子-?B(NF-?B)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类组织中,IL-6、IL-12等多种炎症介质的表达受其调控,其不仅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还与细胞增殖、抗凋亡等生理效应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调控NF-?B信号通路是抑制肺部炎症反应以及治疗COPD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实验就芪蛭皱肺颗粒对AT-Ⅱ细胞NF-?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进行观察,探讨NF-?B信号通路在芪蛭皱肺颗粒控制COPD炎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为探明芪蛭皱肺颗粒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芪蛭皱肺颗粒对AT-Ⅱ细胞中NF-?B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对炎性介质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探明芪蛭皱肺颗粒对COPD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前期实验中的细胞培养方法进行AT-Ⅱ细胞原代培养,用电镜及SP-B免疫组化染色鉴定AT-Ⅱ细胞;选取5瓶生长状态良好的AT-Ⅱ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蛭皱肺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细胞正常条件培养,其余各组细胞均以20μg/ml LPS进行干预,芪蛭皱肺颗粒给药组在LPS干预2h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芪蛭皱肺颗粒,给药浓度依次为50μg/ml、100μg/ml、200μg/ml,各组细胞均在培养36-48h后收集,进行相关检测。(1)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一般生长状态,MTT检测细胞活力;电镜及免疫组化SP-B染色鉴定AT-Ⅱ细胞。(2)Q-PCR检测CD14、TLR-4、NF-?B、IL-6、IL-12基因转录水平。结果(1)MTT结果显示,原代培养的AT-Ⅱ细胞在培养前10天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在0~72h细胞增殖最为活跃;电镜下观察到,AT-Ⅱ细胞中存在大量深色颗粒,此为AT-Ⅱ细胞特征性结构(板层小体);原代培养的AT-Ⅱ细胞采用SP-B免疫组化染色后,经显微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未着色细胞,(以细胞内着染棕黄色为阳性结果),表明以此方法培养的AT-Ⅱ细胞纯度高。(2)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14、TLR4、NF-?B、IL-6、IL-12基因转录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蛭皱肺颗粒干预组CD14、TLR4、NF-?B、IL-6、IL-12基因转录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芪蛭皱肺颗粒高剂量组IL-6、IL-12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选用的AT-Ⅱ细胞,产量好,纯度高,能满足实验研究需要;(2)LPS可导致AT-Ⅱ细胞CD14、TLR4、NF-?B及炎症介质IL-6、IL-12基因转录增加,该作用是由NF-?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来实现;芪蛭皱肺颗粒通过调控NF-?B信号通路中CD14、TLR4、NF-?B及炎症介质IL-6、IL-12的基因转录水平,抑制AT-Ⅱ细胞的炎症反应,该作用可能是芪蛭皱肺颗粒防治COPD的机制之一。
|
|
|
|
1 |
程华;王文;;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
2 |
蒋莹;程华;张丽;艾厚喜;王文;;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3 |
蒋莹;程华;张丽;艾厚喜;王文;;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
4 |
蒋莹;程华;张丽;艾厚喜;王文;;经典Wnt信号通路抑制剂[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5 |
李艳菲;艾厚喜;孙芳玲;张丽;蒋莹;王文;;Wnt信号通路研究新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
6 |
李艳菲;艾厚喜;孙芳玲;张丽;蒋莹;王文;;Wnt信号通路研究新进展[A];2013年全国老年性痴呆与相关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
7 |
李艳菲;艾厚喜;孙芳玲;张丽;蒋莹;王文;;Wnt信号通路研究新进展[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
8 |
季宇彬;胡哲清;邹翔;;MAPK信号通路及其研究进展[A];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程华;孙芳玲;艾厚喜;张丽;蒋莹;王文;;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发生[A];全国第三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
10 |
李林;;利用小分子探针研究经典Wnt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机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报告七[C];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