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摘要】:
本文共约25万字,分十章对《管子》一书进行整体研究。第一、二章为《管子》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三至第八章主要研究《管子》与诸子的关系;第九、十章研究《管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与文体分类问题。因此,本文从大的方面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分章述之。
第一章主要论述管仲与《管子》及稷下学宫之间的关系问题。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一书虽非管仲自著,却比较真实地记录了管仲的思想与言行事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管子》中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与战国中后期的稷下学宫这个特殊的时代与环境之中,因此,《管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学术综合性。
第二章论述《管子》的作者、时代、编辑与版本流传等问题。文章认为,《管子》既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时之作。它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史官与春秋至战国稷下学宫时代历代崇尚管仲功业的“管仲学派”的著作汇集。《管子》最初可能是单篇流传,后来不断汇集在一起,形成多篇流传和多种不同本子的共同流传,最后由刘向整理成书。刘向之前,“管子书”可能有二十一、二种以上的本子同时流传。这些本子互有重复,最后由刘向合校各种本子,删除大量的重复篇目,定著为今本86篇。东汉至唐前,《管子》微而不显,唐宋之后,《管子》重新受到重视,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管子》付梓刊行始于宋代。
第三章论述《管子》中的道家思想。《管子》之学派归属向无定论,或谓道家,或谓法家,或谓杂家等。本章首先指出,《管子》具有学术综合性,自成体系,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然后将《管子》中的道家术语和与《老子》相同的例句分别进行统计,再将《管子》与《老子》进行比较,从五个方面说明《管子》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
第四章通过将《管子》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黄老思想的概括和《黄帝四经》等学术界公认的黄老著作进行比较,比较深入地论述了黄老之学的渊源与产生、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以及《管子》中黄老之学的主要特征,从而认为,如果对《管子》进行学派归属的话,它无疑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
第五章从六个方面论述《管子》中的法家思想。《隋书·经籍志》以后的所有正史著作几乎皆将《管子》列入法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管子》确实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但它又与秦晋法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法道合流,礼法兼重,法德并举,强调以民为本,比三晋法家的严刑酷法、刻薄寡恩更具有合理性。
第六章将《管子》与《左传》、《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进行比较,并对《管子》中的儒家思想术语进行具体统计,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管子》中浓厚的儒家思想。
第七章以《黄帝四经》与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为参照,对《管子》阴阳五行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八章首先通过《管子》中《兵法》等篇与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王兵》篇文字的比较研究,认为《管子》中的《幼官》、《七法》、《参患》、《地图》、《制分》、《九变》等篇中的有
关兵家文字,皆可能是《管子·兵法》篇的错简或脱简。然后对《管子》中的兵家思想进行了深
入研究,认为《管子》的兵家思想上承《孙子兵法》,下启《孙殡兵法》,在中国古代兵法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它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与作战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九章探讨《管子》的文艺美学思想。《管子》虽非文艺美学著作,但它在有关政治与哲学的
论述中也涉及到对文艺美学的认识,这是我们探讨的基础。从政治角度出发,《管子》认为美虽然
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愉悦情性的美感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消极的,因此表现出功利主义美学观。
从哲学角度《管子》提出的“精气说”、“虚静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两
个方面也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十章探讨《管子》的文体分类及其文学表现。本章首次将现存的《管子》76篇文章进行文
体归类,分级划分。分为论说文体、记叙体、问答体、经解体和格言体、律令体、纲目体、著述
体共八类,对这八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学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