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
当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漫卷全国。校本课程开发则是这次课程改革大潮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舶来品,要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就必须在遵循其本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为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作本土化的界定。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引下,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当地学校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为依托,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由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学科专家联合或与校外团体合作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SDP)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开发和利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区课程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遵循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关于学习经验选择的五条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多元性与一体性、本土性与现代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多种途径,其中教学活动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充分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一条通向成功的光明之路,第四章以甘南藏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个案,在对该地区璀灿辉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历史、自然地理、语文、音乐、舞蹈、美术、安多藏戏、科学等9个主题领域,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的个案探究。
在目标的确立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本土化、全面性、
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层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人”为本和实用性等7条原则。以上述原则为
指导,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架构如下:第一,多元、平等、个
性张扬的理念必须引入课程;第二,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素质与能力,并不
断深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意识;第三,培养无偏见地、自然地和
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的人交流、沟通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第四,加强文
化整合,减少课程内容遴选上的偏见;第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特征与认知
风格;第六,为儿童提供感知和应用的模式:第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
自主发展。与“目标模式”所谓的目标不同,这种目标始终是在课程的开发过程
中计划的,而不是在课程开发之前决定好的,它是在教育活动中,即在课程实现
目标的过程中制定的,因此目标的制定与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随着活动的进行,
目标也在变化,它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因而相对于目标来说,课程开发过程
是重要的。
在课程开发模式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上应体现多元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体现开放性,
充分关注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在课程的实施上要关注学生与教
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进步;在课程评价上要倡导多元评价;在课程管理上应走向
分权化;在课程的编制与设置上应异彩纷呈、各宜其趣。
需要强调的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立足于并从“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出发,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文
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来看待多元文化问题,不能以文化相对主义为
准则,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文化,从而拒绝变革,造就边缘文化
霸权。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光大,才能海纳大川,
走向辉煌,并引领一个民族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
|
|
|
1 |
陈鸿宾,张明政;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
2 |
杨桂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尝试[J];辽宁教育;2005年05期 |
3 |
孙波
,张桥
,魏永生
,李伟晗
,韩晓华;融入时代特征 开发校本课程[J];黑龙江教育;2004年Z1期 |
4 |
徐洁,李世彬;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1年09期 |
5 |
龚勋;校本课程开发刍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6 |
袁作钰;校本课程开发十大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4年22期 |
7 |
陈寿强;谈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
8 |
姚守亮;校本课程开发须"四忌"[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10期 |
9 |
吴升山,宿广才;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
10 |
康实;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云南教育;2003年Z4期 |
11 |
李志宏;校长与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2期 |
12 |
李中峰;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02年26期 |
13 |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年01期 |
14 |
平海;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教育;2003年09期 |
15 |
谢丽英;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J];职教通讯;2003年11期 |
16 |
林一钢,崔允漷;经验与分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会综述[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10期 |
17 |
胡定荣;论校本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北京教育;2003年Z1期 |
18 |
陈拥贤;对职教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1期 |
19 |
李朝辉,王保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
20 |
李凤荣;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J];人民教育;2004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