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山林》和《春之采》之分析研究
【摘要】:
钢琴协奏曲是近百年来才开始为我国音乐家所认识和运用的外来形式。交响性音乐思维的引进,为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最早的钢琴协奏曲作品是江文也先生于30年代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自此,掀开了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的篇章。尤其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成怒放之势。其中,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和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以其严密的音乐逻辑,讲究的整体布局,全新的音乐气质而堪称佳作。它们汲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传统,呈现出表现形式上的融合与革新。
但在实际演奏与教学中,这两部作品被采用得很少。如何更好地使作曲家的艺术精品得以充分展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对这两部钢琴协奏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不仅可以推广优秀的钢琴作品,同时也为演奏与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文将采用文献法、列举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概况
二 钢琴协奏曲《山林》、《春之采》的音乐本体分析
三 钢琴协奏曲《山林》、《春之采》的美学内涵
四 从《山林》、《春之采》看中国钢琴协奏曲之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