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藏传佛教宁玛派净土信仰研究

钟行  
【摘要】:净土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教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理想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通过对藏传佛教宁玛派净土信仰的佛学思想、形成与发展、依据的典籍、修法仪轨、成就征相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宁玛派净土信仰与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宗教理想是一致的,其净土思想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净土法有显密两种修法。显宗净土法以念颂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为主要修行内容,在念诵《极乐愿文》的过程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最后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密宗净土修法是修法者通过观想代表自己心识的“啥”( )字融入阿弥陀佛的心间,观想自己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然后精勤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心咒,以期往生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宁玛派认为,无论修显宗净土法还是修密宗净土法,要实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宗教终极目标和理想,都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修持:一是明观福田——确立坚信极乐世界的真实性的宗教信念;二是积资净障——践行止恶扬善的宗教伦理道德;三是发菩提心——崇尚为所有众生无私奉献的大慈大悲的宗教品质;四是发清净愿——树立愿所有众生得到解脱的宗教终极目标和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汉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藏传净土法也逐渐从藏区走向内地,对藏传佛教宁玛派净土法的研究,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宁玛派净土法的佛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还为与汉传佛教净土宗就净土思想、净土文化、研修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开拓广阔的探讨前景,以此增进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对话和理解,对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心灵迷茫的信息时代,对彰显法界真、善、美、慧的净土法门以及净土思想和净土文化的研究,对净化人类心灵、重建人类道德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悟湖;;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略论——兼论土观大师对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之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2 刘立千;;藏传佛教的宁玛派[J];中国藏学;1993年01期
3 次仁德吉;;浅谈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影响及其分布情况[J];黑龙江史志;2008年20期
4 索南才让;;《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宁玛系列》概述[J];中国藏学;2008年04期
5 才旦夏茸;曲江才让;;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J];西藏研究;1984年01期
6 苏发祥;;允礼与藏传佛教[J];中国藏学;2009年01期
7 平措卓玛;;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藏事宝典[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9年01期
9 完德才让;;浅谈藏传佛教五大派别[J];学理论;2010年28期
10 东主才让;桑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及密宗的基本修法[J];佛教文化;2009年05期
11 周润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年03期
12 陆军;;《土观宗派源流》对宁玛派教法之判教[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3 刘俊哲;;多维视角下人心的探索:藏传佛教心性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4 索代;;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J];南亚研究;1993年01期
15 李洁;段庆利;;寻宗教之源——西藏,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J];旅游纵览;2008年12期
16 罗劲松;;《中观庄严论》评介[J];法音;2006年08期
17 李玉琴;;藏传佛教僧伽服饰释义[J];西藏研究;2008年01期
18 刘夏蓓;;性别角色与价值认同——甘南夏河藏传佛教尼僧价值认同调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9 班班多杰;周拉;;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二)[J];法音;2007年05期
20 同美;;西藏本教是藏传佛教最典型的代表——关于岷江上游本波教与钵第教的讨论[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6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7 刘勇;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D];四川大学;2003年
8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教义思想[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2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尼玛;藏传佛教直贡噶举金刚法舞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钟行;藏传佛教宁玛派净土信仰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8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彭兰闵;试论当代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武;11名学僧获授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3 记者 苏琳;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辉;一场智慧的较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张春霞;甘肃省藏传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举行[N];甘肃日报;2006年
6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记者 木佳;刘延东会见藏传佛教高僧高级学衔获得者[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银发;佛学院里书声琅琅[N];云南日报;2009年
9 石山;藏传佛教的历史性变革[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班班多杰 孙悟湖;藏传佛教对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