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重温与表演
【摘要】:
以往,民俗学研究的历史基本上是民俗模式的研究史。民俗学家们习惯首先把发生的民俗转化为记录的民俗,但他们的记录遗弃了发生情景,而且抽象出了活动的主体。民俗学家更应该关注民俗的各种存在形态,而不应该只限于研究民俗的一种形态,应该探讨民俗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互动而成的整体,必须恢复那些被抽象出去了的内容,也就是说民俗学应该从民俗模式研究上升到民俗生活研究。
我们对民俗主体的关心要从对民俗生活的关注切入。民俗学研究民俗模式和民俗生活,也就是研究民俗生活中呈现的群体模式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表演。不过,民俗生活并不只有表演这一个层面,它包括表演、编排、隐秘三个层面。当今的民俗学界已经注意到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民俗主体,但很少有人对民俗生活中所呈现的群体模式从表演、编排、隐秘三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从研究民俗生活的愿望出发,隐秘这个层面不能分占我们太多的注意)。“串亲戚”习俗是一个完整的程式过程,笔者对鲁西农村串亲戚习俗的调查研究就是要从表演、编排这两个层面上探讨一个一个的民俗模式是怎样被整合为生活过程的,以及民俗主体与民俗模式是怎样相互契合的。
|
|
|
|
1 |
理查德·多尔逊;田小杭;;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2 |
萧放;;钟敬文与历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3 |
钟敬文;;序言[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4 |
柳田国男;关敬吾;王汝澜;;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5 |
高桑守史;陈秋帆;;日本民俗学方法论[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6 |
叶春生;;访学东瀛忆吾师,再说一国民俗学[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马知遥;;热爱从热爱民俗开始[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
8 |
万建中;;钟敬文先生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叶大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应用民俗研究[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10 |
上野和男;陈秋帆;;都市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