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球蚴感染的肝组织中PD-L1与PD-L2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及PD-L2(programmed death ligand 2,PD-L2)在人体肝泡球蚴(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边缘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二者与泡型包虫病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与泡型肝包虫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日后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肝泡球蚴病手术患者的病理标本,分为:A组:肝泡球蚴边缘带组织;B组:肝正常组织;共2组保存于-80℃冰箱中备用。将搜集到的病理标本送至我院病理科制作成3um厚石蜡包埋切片。将人体泡球蚴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染色,在镜下行常规组织形态学检查,分别检测各组中PD-L1及PD-L2的表达。整理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PD-L1在肝泡球蚴边缘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肝正常组织,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L2在肝泡球蚴边缘组织中的表达亦高于肝正常组织,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泡球蚴边缘带的组织中PD-L1和PD-L2表达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病灶大小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PD-L1及PD-L2在泡球蚴感染的边缘带肝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可能与泡球蚴在肝组织中呈恶性、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有关。2、泡球蚴边缘带的组织中PD-L1和PD-L2表达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病灶大小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
|
|
|
1 |
杨华;633例包虫病临床浅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 |
蒋次鹏;;编写“包虫病学”教材的始末[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年S1期 |
3 |
DominiqueAngeleVuitton,史大中;包虫病治疗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1年05期 |
4 |
荣丽华,荣爱华,崔恩东,罗椒衍;罕见部位的包虫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5期 |
5 |
邵建军,高林凤;腹腔巨大包虫病一例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4期 |
6 |
王国柱
,姜雪梅;后腹膜包虫病1例[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年04期 |
7 |
柴宗寿,郭欣,米林;特殊部位包虫病六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2年05期 |
8 |
马丽莉,张宏博;腹腔多发性包虫病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2期 |
9 |
马丽莉;腹腔多发性包虫病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1期 |
10 |
张云玲;一例包虫病浅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10期 |
11 |
陈明星,龚惠芸,雷晴峰,张芬芳,石晓荣;新疆伊犁地区不同民族包虫病病例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年06期 |
12 |
廖丽娟,彭顺舟,王先贵,冯国君,胡中明,邹棹霞;海拔3700m地区268例包虫病的调查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13 |
张东
,李开宗
,高志清
,付由池;肾上腺包虫病1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14 |
韩梅,丁丽,孟繁荣;包虫病的治疗现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5 |
姚明琴,师茂林;1213例包虫病住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4年04期 |
16 |
庞颜坤;云南省1981~2001年包虫病资料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4期 |
17 |
姚明琴;师茂林;姜新华;苏建华;;石河子地区包虫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兵团医学;2004年04期 |
18 |
张健发;何建新;;左心室心肌包虫一例[J];新疆医学;2004年01期 |
19 |
高得勇,王珂,张立民;努力提高对包虫病的预防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06期 |
20 |
闫晓刚,艾山江,艾尼瓦尔,巴图鲁呼;肋骨包虫的临床诊治(附5例报告)[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年03期 |
|